第二十七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動產物權占有改定的規定。
●立法背景.
占有改定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使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該動產現實移轉的交付。占有改定的原因在于,社會生活中,出賣人雖然將其動產出賣,但是在某一段時間內仍然可能還有使用的需要;或者買受人已經取得了該動產的所有權但是需要出賣人對該動產進行暫時的保管或者改進。在德國民法中,占有改定已經成為讓與擔保制度的法律基礎。占有改定作為現實交付的三種變通方式之一,對其效力各國民法大都作了明確規定,本法也不例外。
●條文解讀
占有改定以及本法第26條規定的指示交付作為觀念交付的主要方法,其前提是民法學理上直接占有同間接占有的區分,要準確地把握和理解占有改定的概念,有必要先對學理上間接占有的概念作一點了解。學理上,占有作為一種對物進行控制和管領的事實狀態,可分為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其中直接占有即是不通過他人媒介而能夠對自己所有或他人之物進行直接控制和管領的事實狀態,例如甲對手中自己所有的鋼筆,商店對于店中存放待售的貨物,承租人、受寄人等對于他人之物的直接控制和管領等等,直接占有側重的是物理意義上對物現實、直接地控制;除去直接占有外,還有一類為間接占有,即因他人媒介的占有而對物享有間接的控制。間接占有的前提是間接占有人同媒介占有人(直接占有人)之間存在某種法律關系,例如承租人、受寄人或者基于其他類似的法律關系,對于他人之物為占有的稱為直接占有,而該他人即出租人或者寄托人等稱為間接占有。間接占有側重在間接占有人通過與直接占有人的某種特定法律關系,而間接地對物進行控制和管領。本條所規定的占有改定即是出讓人自己保留直接占有,而為受讓人創設間接占有以代替現實交付的一種變通方法。為了更準確的理解本條的規定,下面就占有改定制度的構成要件、占有改定的效力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等問題作四點說明。
1.占有改定的要件。占有改定必須符合下列三項要件:第一,讓與人與受讓人達成移轉動產物權的合意,一般通過買賣或者讓與擔保的設定,使得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第二,讓與人與受讓人之問還需具有某種使得受讓人取得動產問接占有的具體法律關系,即本條所規定的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雙方約定。德國民法中,這種具體的法律關系也被稱為占有媒介關系。所謂占有媒介關系,是為了保護問接占有人和直接占有人的利益而由法律擬制出來的一種法律關系,具體到本條規定來說,出讓人可以根據租賃關系、寄托關系以及其他類似關系為占有改定。第三,讓與人已經對物進行了直接占有或者間接占有,否則不能發生占有改定的適用。當讓與人間接占有標的物時,讓與人可以使受讓人取得更上一級的間接占有,這樣可能存在多層次的占有關系,舉例來說,甲將其寄放在乙處的某物出售給丙,同時又與丙簽訂借用合同以代替交付,則乙為直接占有人,甲、丙都為間接占有人。
最后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除去現實已經存在的動產,占有改定制度還適用于將來可取得的動產。例如甲向乙購買一臺尚未生產出的機器,同時雙方約定該機器生產出來后由乙暫時保管。一旦該機器生產完畢,則甲取得間接占有以代替交付。
2.占有改定的效力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占有改定僅有當事人移轉動產物權的合意和使買受人取得間接占有的合意,它不僅與現實交付不同,與同為觀念交付的簡易交付和指示交付也存在大的差別。在本法第25條規定的簡易交付,買受人已經占有動產,其所有權可被人們從外部識別。在本法第26條規定的指示交付,雖然受讓人尚未占有動產,但出讓人已經脫離占有,對直接占有人已經沒有返還請求權。但占有改定與上述兩種情況皆不相同,占有改定情形下所有權的移轉僅僅是通過當事人的合意在觀念中完成的。無論約定采取何種形式,口頭或者書面,都不具有可被人們察知的外觀,人與物的事實控制和支配關系并未發生改變。而根據物權公示性的原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應當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物權公示在不動產為登記,在動產為交付(占有轉移)。而以占有改定取得的所有權移轉,第三人無從察知物權的變動,所以對于因信賴出讓人直接占有動產這一事實狀態,而與之交易的第三人就必須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加以保護。
舉例說明,出讓人甲將其自行車出售于乙并約定由甲繼續租用,而后甲又將自行車出售于丙,并作相同約定由甲繼續使用該自行車,那么丙能否主張善意取得的適用而取得自行車的所有權呢?有的意見認為占有改定不能適用善意取得,認為善意取得要件中的“交付”僅限于現實交付,并且該例中的乙和丙對于甲都寄予同樣的信賴,不應厚此薄彼。但我們認為該例中的丙可以主張善意取得的適用而取得自行車的所有權,理由有三:首先,本法關于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所規定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并不排除觀念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的適用;其次,如果承認乙可以以占有改定的方式從甲處取得所有權,那么自無排除丙以同樣方式取得所有權的理由;最后,對于乙因信賴出讓人甲而承擔的風險,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完全符合私法意思自治的原則,并且如果要避免風險,乙完全可以要求現實交付。而丙對甲的信賴是不同的,丙信賴的是甲占有動產的外觀,而善意取得制度所保護的正是第三人對于所有權外觀的信賴,因此,只要丙具備了善意取得的各項要件,當然可以主張對自行車的所有權。
●相關規定
《合同法》第133條。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山東元康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畢業于山東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是國家司法部注冊律師、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至今已有10余年的法學理論研究與法律實踐工作經驗。 自從事法律工作以來,一直注重研究人身傷害(交通事故)、勞動工傷、債權債務(民間借貸)、婚姻繼承、合同糾紛、公司法務、刑事辯護等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為當事人辦理案件的過程中,為當事人爭取到了最大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當事人很好的評價,并且憑借為當事人辦案的良好口碑 ,得到了當事人的推薦,為更多需要法律幫助的人解決了諸多法律難處。 執業信條:誠實信用、盡職盡責、追求實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2011-10-29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1998-06-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關于兒童卷入武裝沖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的決定
200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
1982-08-2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1990)
1990-04-04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排污費的種類及其適用條件的答復
1991-05-1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
1992-04-0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決定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愛沙尼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2-1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拉脫維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2005-10-27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理解“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問題的答復
1997-01-0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7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設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的決定
2003-03-06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
2017-08-06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年修正)
2017-08-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6-1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能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質量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2013-05-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
2013-01-28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
2012-08-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山東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