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人民政府、各國營(華僑)農場、市政府直屬有關單位:
現將《
瓊海市基本農田保護規定》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00七年九月十九日
瓊海市基本農田保護規定
第一條 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務院發布的《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
海南省基本農田保護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依法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對基本農田實行用途管制。
本規定所稱農田,是指根據本市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規定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特定保護區域。
第三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保護和監督管理適用本規定。
第四條 本市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
第六條 各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各農林場負責本轄區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農田的義務,并有權對侵占、破壞基本農田及其他違反本規定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農林場對在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八條 劃定基本農田時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 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有利于生態建設,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關系;
(三)有利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不得改變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經營權。
第九條 下列耕地劃為基本農田,并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特殊保護:
(一)高產、穩產田和有良好的水利設施的耕地;
(二)蔬菜生產基地;
(三)市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和良種繁育基地;
(五)經過治理改造可以成為高產、穩定農田的耕地。
第十條 基本農田以鎮、農林場為單位劃區定界,具體劃定程序為:
(一)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編制各鎮、農林場區域內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案,并將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分解到各鎮、農林場,經市人民政府審定后組織實施;
(二)鎮人民政府、農林場根據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案和下達的數量指標,具體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地塊,核定保護面積;
(三)鎮、農林場基本農田劃定后,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報告書;
(四)市人民政府對市、鎮兩級劃定基本農田的成果資料審核后報請驗收,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
第十一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成果經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后,由市人民政府制作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和保護界樁,并予以公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保護標志。
第十二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興建能源、交通、通訊、水利、軍事設施以及設立開發區應當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確實無法避開需要占用基本農田的,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審批程序和審批權限辦理報批手續。
第十三條 因生態建設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由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提出,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因農業結構調整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由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提出,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由市人民政府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涉及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改的,應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所占用的基本農田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讓、對外承包的,必須征得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第十四條 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權限批準機關批準的文件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補充劃入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
補充劃為基本農田的地塊,必須經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
第十五條 非農業建設用地原則上不準占用基本農田,確因經濟建設需要占用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準,并按照占補平衡、先補后占的原則,由用地單位或者個人負責開墾與所占基本農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必須繳納或者補足耕地開墾費,專款用于開墾新的耕地。
第十六條 禁止下列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
(一)建墳、建窯、建房;
(二)挖砂、采石、采礦、取土;
(三)排放造成污染的廢水、廢氣及堆放固體廢棄物;
(四)人為造成海水浸漬使基本農田鹽堿化;
(五)侵占或者損壞基本農田基礎設施;
(六)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
第十七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是基本農田保護具體實施和監督管理部門,要把這一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布置專人具體負責。
第十八條 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應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實施的動態管理工作,做到各項建設用地審批一宗,要及時記載變更一宗。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應及時做好地類統計。對發生侵占、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進行調查,并及時將調查結果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九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撂荒基本農田。
建設項目占用基本農田的,滿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種并收獲的,應由原耕種該幅基本農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1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2年未使用的,由市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重新劃為基本農田。
承包經營基本農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2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
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基本農田,并恢復耕種。
第二十條 農業、水利、環保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能加強基本農田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增加對基本農田的投入,加強基本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斷培肥地力。對地力造成破壞的,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責令限期治理。
第二十一條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市人民政府按本市實際情況,制定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辦法,由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并建立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檔案。
第二十二條 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定期評定基本農田地力等級,逐步建立基本農田地力與施肥效益長期定位監測,并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基本農田地力變化狀況報告以及相應的地力保護措施,并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施肥指導服務。
第二十三條 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基本農田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測和評價,并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環境質量與發展趨勢報告。
第二十四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后,市人民政府應當分別與各鎮人民政府、農林場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各鎮人民政府根據與市人民政府簽訂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的要求,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村民委員會應當與承包戶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
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基本農田的范圍、面積、地塊;
(二)基本農田的地力等級;
(三)保護措施;
(四)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五)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五條 各鎮、農林場應加強對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領導,確定一名領導具體負責,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及時總結和完善管理方法。
第二十六條 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將基本農田保護資料建立檔案,鎮、農林場應當分別登記造冊。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海南經濟特區土地
管理條例》和《海南省基本農田保護規定》的有關規定,從重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批準或者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非法占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
(二)無權批準征用、使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準占用的;
(三)超越批準權限非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
(四)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基本農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
(五)非法出讓、對外承包、轉讓或者倒賣基本農田的。
第二十八條 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恢復原狀,可以處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規定,占用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嚴重破壞種植條件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復原種植條件,處占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反本規定,未經批準或者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水產養殖業的,對其中確實符合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需要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補辦審批手續;對拒不補辦審批手續或者所占用的基本農田不符合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需要的,責令其限期恢復基本農田原狀,并處非法占用基本農田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條 單位或者個人侵占、挪用耕地開墾費、土地閑置費或者土地復墾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一條 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三十二條 本規定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市國土環境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三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8月26日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的《瓊海市基本農田保護區管理規定》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