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特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本細則的范圍是指國內農業植物檢疫,不包括林業和口岸植物檢疫。
第三條 農牧漁業部主管全國農業植物檢疫工作, 其執行機構是 《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各省(市、自治區)農業行政部門主管本省(市、自治區)農業植物檢疫工作,其執行機構是所屬的植保(植檢)站或其相應的機構。
(一)全國植保總站的主要職責:
1.提出有關植物檢疫法規及檢疫工作長遠規劃的建議;
2.貫徹執行《植物檢疫條例》,協助解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
第四條 各級植物檢疫機構的職責范圍:
第五條 各級執行植物檢疫的機構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檢疫人員,并逐步建立健全相應的檢疫實驗室和檢驗室。
凡具有助理農藝師以上技術職稱或雖無職稱,而具有中等專業學歷,從事植保工作三年以上,經考試合格的人員,由省級農業行政部門批準,報農牧漁業部備案后,發給農牧漁業部“植物檢疫員”證書。各級植保(植檢)站可根據工作需要,在科研等有關單位聘請兼職檢疫員(或特邀檢疫員)協助開展工作。兼職檢疫員由所在單位推薦,聘請單位發給聘書。
省級植保(植檢)站要充實健全植物檢疫實驗室,地(市)、縣級植保(植檢)站要根據情況逐步建立健全檢驗室,按照《檢疫操作規程》從事檢驗,為檢疫簽證提供科學依據。
第六條 簽發植物檢疫證書的權限:
(一)省間調運種子、 苗木等繁殖材料及其他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由省級植保(植檢)站及其授權的地(市)、縣檢疫機構簽發植物檢疫證書;省內種子、苗木的調運由地(市)或省級植檢機構簽發檢疫證書。
(二)植物檢疫證書由發證機關蓋章并由“專職”植物檢疫員簽發。
(三)植物檢疫證書式樣由農牧漁業部統一制定, 證書一式三份,正本交貨主隨貨單寄運,副本一份由簽證單位郵寄收貨單位(或個人)所在地(縣)植保(植檢)站。(省間種苗調運,寄給調入省植物檢疫站),一份留簽證單位備查。
第七條 植物檢疫人員的著裝辦法及服裝式樣由農牧漁業部、財政部統一制定。
第二章 檢疫范圍
第八條 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的制訂。
(一)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及應施檢疫的植物和植物產品名單由農牧漁業部統一制定。(二)補充的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由各省自行制定并報農牧漁業部備案。
上述兩種名單均是全國各級植物檢疫機構執行檢疫的依據。
第九條 第八條中規定的兩個名單以外的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其他植物和植物產品是否需要檢疫,由調入省的植物檢疫部門決定。
第三章 植物檢疫對象的劃區、控制和消滅
第十條 各級植物檢疫機構,對本地區的植物檢疫對象原則上每隔三至五年調查一次,重點對象要每年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編制檢疫對象分布資料,并報上一級植檢機構匯總。
第十一條 農牧漁業部編制全國農業植物檢疫對象分布至縣的資料,各省編制分布至鄉的資料,并報農牧漁業部備案。檢疫對象的分布資料一般每隔三至五年修訂一次。
第十二條 疫區和保護區是用行政手段劃定的區域。劃定疫區和保護區時,要同時制定相應的封鎖、消滅或保護措施,必要時可在有關的交通要道設置檢疫哨卡,
執行檢疫任務。
疫區內的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只限在疫區內種植、使用,禁止運出疫區,如有特殊情況需要運出疫區的,必須事先征得所在省植物檢疫機構批準;調出省外,應經農牧漁業部審批。
第十三條 疫區內的檢疫對象、在達到基本消滅或已取得控制蔓延的有效辦法以后,應按照疫區劃定時的程序,辦理撤銷手續,經批準后明文公布。
第四章 調運檢疫
第十四條 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第十條規定調出單位必須根據調入省所提的檢疫要求向本省植物檢疫機構申請檢疫。調入單位未提出檢疫要求的,調出省植檢機構則按全國的檢疫對象和調入省的補充檢疫對象名單進行檢疫。
第十五條 調出省的植物檢疫機構,按下列不同情況,決定簽發檢疫證書:
(一)在無植物檢疫對象發生地區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經核實后簽發檢疫證書;(二)在零星發生植物檢疫對象的地區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時,應憑產地檢疫合格證簽發檢疫證書;
(三)對產地植物檢疫對象發生情況不清楚的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必須按《植物檢疫操作規程》的規定進行抽樣室內檢驗,證明不帶植物檢疫對象的,簽發檢疫證書;
在上述調運檢疫過程中,發現有檢疫對象時,必須嚴格進行消毒處理,合格后,簽發檢疫證書;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不合格的,不準放行。
第十六條 調入省的植物檢疫機構,對來自疫區的或其他可能帶有檢疫對象的種子、苗木等可以進行復檢。復檢中發現問題的, 由有關省植物檢疫機構按《植物檢疫條例》規定,共同協商解決。
第五章 種苗基地檢疫(或產地檢疫)
第十七條 各級植物檢疫機構應對本地區的原種場、良種場及其他繁殖基地按農牧漁業部制定的《檢疫操作規程》實施產地檢疫,有關單位或部門要給予必要的配合和協助。
第十八條 種苗繁育單位必須有計劃地在無植物檢疫對象分布地區建立種苗繁育基地。新建的良種場、原種場、苗圃等,在選址以前,種子、經作等部門應征求當地植物檢疫機構的意見;檢疫機構要認真負責地幫助種苗繁育單位選擇符合檢疫要求的地方建立良種和繁種基地。
已經發生檢疫對象的良種場、原種場、苗圃等,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封鎖消滅,在檢疫對象還未消滅以前,所繁育的材料不準調入無病區,經過嚴格檢疫消毒處理,并經檢疫機關檢疫合格的,可以調運。
第十九條 農林院校、科研單位等試驗示范、推廣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須事先經植物檢疫機構檢疫,查明確實不帶檢疫對象的,發給檢疫證書,方可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
第六章 國外引種檢疫
第二十條 從國外引種的單位或個人,在取得歸口單位同意后,須向當地檢疫部門提出申請。國務院直屬各部門在京單位的引種,由農牧漁業部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審批,京外單位由所在省植物檢疫機構審批;各省(市、自治區)的有關部門或單位引種, 由該省(市、自治區)植物檢疫機構審批。 《引進種子、苗木檢疫審批單》由農牧漁業部統一制定。
第二十一條 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必須符合以下檢疫要求:
(一)要求出口國植物檢疫機關出具檢疫證書,證明符合我國的檢疫要求(科研、教學單位通過非常渠道引進或國際友人贈送的少量珍貴材料例外)。
(二)引進單位在申請引種前,應安排好試種計劃。引進后,應按植物檢疫機構的要求,在指定的地點集中進行隔離試種,隔離試種的時間,一年生作物不得少于一個生育周期,多年生作物不得少于二年。
在隔離試種期內,經當地植物檢疫機構檢疫,證明確實不帶檢疫對象的,方可分散種植。如發現檢疫對象或其他危險性病、蟲、雜草,應認真按植物檢疫機構的意見處理。
第二十二條 各省(市、自治區) 可根據需要和可能, 逐步建立檢疫隔離試種場(圃)。
第七章 獎懲和其他規定
第二十三條 凡執行《植物檢疫條例》有下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農牧漁業部、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或農業行政部門給予獎勵或鼓勵。
(一)在植物檢疫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有重大突破的;
(二)對植物檢疫對象的控制、消滅方面有顯著成績的;
(三)在積極宣傳和模范執行《植物檢疫條例》、規章制度,與違犯《條例》行為作斗爭等方面成績突出的;
(四)鐵路、交通、郵政、民航等部門和當地植物檢疫站密切配合,貫徹執行《植物檢疫條例》成績顯著的。
第二十四條 根據《植物檢疫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有下列違犯《條例》行為之一者,視情節輕重給予罰款、沒收種苗等繁殖材料、賠償經濟損失、 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植物檢疫條例》及有關規定,私自引種、調種或偽造、誆騙檢疫證書調運種子、苗木、繁殖材料及其他應施檢疫的植物和植物產品者;
(二)檢疫人員或辦理托運、郵寄人員玩忽職守造成責任事故者或利用工作之便收受賄賂者;
(三)無理干涉或妨礙檢疫人員開展正常業務工作或進行打擊報復者。
罰款金額由各省(市、自治區)規定。對觸犯刑律者,檢疫、郵政和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以及每個公民都有權向各級司法部門提出控告。
第二十五條 國內植物檢疫收費辦法由農牧漁業部、財政部統一制定。
第八章 附 則
第二十六條 植物檢疫規章制度的制定,必須以國務院發布的《植物檢疫條例》為準,任何與《植物檢疫條例》相違背的規章制度,均屬無效。
第二十七條 本《實施細則》的解釋權屬于農牧漁業部。
第二十八條 本《實施細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