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5年下半年原告李某、李某某(反訴被告)與被告胡某(反訴原告)三人各自投入現金321800元購買機器設備等興建紅磚廠,同年12月,原、被告作為發起人向工商機關注冊申請設立建材有限公司,12月6日經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評估,原、被告三人資產評估價值為2115600元;12月24日會計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證實原、被告三人所辦公司的認繳注冊資本為2100000元,同年12月28日經縣工商局核準登記,向原、被告下發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公司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為胡某。該公司成立后,因磚窯設計不合理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公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虧損。2006年5月15日,經原、被告(該公司三個股東)協商,簽訂了《退股協議》,該協議約定,由被告接收公司的全部資產,一人經營該公司,二原告退出公司,公司三個股東股金每股為311800元即按原實際投入現金每人損失10000元計算,被告接受公司后,以協議約定的時間和方式退還二原告的股金轉讓款623600元,該協議經過了公證處公證。《退股協議》簽訂后,被告只按約向二原告退還了部分股金,至今為止,被告先后陸續向二原告退還了現金及物資折款213100.50元,故被告尚欠二原告股權轉讓金410499.50元。二原告向被告催收無著后,遂向法院具狀起訴,要求退還股金轉讓款及利息。在該案審理過程中,被告胡某以雙方簽訂的退股協議無效,二原告未繳足出資,并抽逃出資為由,向本院提起反訴,要求確認二原告與被告簽訂的《退股協議》無效,并要求二原告按公司章程補繳出資,本院決定對該案的本、反訴進行合并審理。[分歧]
在審理過程中出現二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股權轉讓是原、被告雙方真實、自愿意思表示,且不違背有關法律規定為有效。
第二種意見認為因股東均未足額出資而無效。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股權轉讓協議的簽訂是原、被告雙方真實意思表示。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是指股東將自己的股份全部或部分轉讓給公司的其他股東或股東以外的第三人。本案中,原、被告作為公司全部股東,經過共同協商,被告以每股為311800元即按原實際投入現金每人損失10000元計算收購二原告的股權,并且訂立了《退股協議》,是雙方真實、自愿意思表示,二原告以退股形式,退出公司經營,公司全部由被告接管,這實為股東間的內部股權轉讓。在這種情況下股東人數在減少至一人,受讓股權的股權比例增加至100%,盡管公司內部股東及股權比例發生了變化,但公司資本仍保持著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
二、股權轉讓并沒有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
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二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同時第五十八條至六十四條又規定了一個自然人可以且僅可以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被告作為受讓人向二原告購買了公司其他股東的全部股權,股東從三人變成一人,現行的公司法是允許一人公司存在的,因而本案中的被告收購其他股東的股權并不與法律相悖,只是應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而已,即從多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只不過二原告具有協助被告辦理股權變更登記手續的義務。在變更登記前,內部股權轉讓只在原、被告之間生效,但不能對抗第三人。
三、股東出資不足對內部股權轉讓效力并無影響
至于公司成立時,三位股東實際出資每人只有321800元,但股權轉讓時是以每人的出資減去虧損10000元后來衡量股權的價值的,被告受讓二原告的股權時是明知三位股東均出資不足的一事實,其受讓行為是其自愿的行為表示,其受讓股權并不意味著是公司受讓二原告的股份,也不是二原告從公司抽回自己的投資,公司實有資本并沒有因為股權的的轉讓而總額發生變化,因而二原告并不存在抽逃資金行為,公司也不存在對股本的回購的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一交通事故受害方可不可以一起起訴
2021-02-02寵物醫療糾紛為何難解
2021-03-10醫療事故適用什么責任原則,醫療事故誰來舉證
2021-03-19載運危險貨物的船舶應當經過哪個部門批準
2021-01-24外國人委托國內律師的手續
2021-01-14被拘留15天可以保釋嗎
2021-01-22公司減資后股東可以收回出資嗎
2021-02-16公司分立建筑資質如何分立
2020-12-23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未備案如何處理
2020-12-30連帶責任多長時間就沒有了
2021-02-27把人撞了多久才負刑事責任
2021-03-23破產債權的內容
2021-02-16店鋪租賃合同沒到期解約怎么賠償
2020-12-14戶口本上婚姻狀況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9農村房屋贈與無協議書有效嗎
2021-02-23精神暴力犯罪嗎
2021-01-16婚姻關系如何順利解除
2020-11-12執行排除妨害糾紛有哪些難點
2021-01-13交通事故怎樣選定管轄法院
2020-11-15單位讓員工帶病加班是否違反合同法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