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代表訴訟不僅涉及一系列公司法理論問題,還涉及程序法問題,且由于其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訴訟的特點,又與公司法理論密不可分,因此成為公司法及民事訴訟法上所特有的一項法律救濟程序制度。筆者借鑒外國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情況探討股東代表訴訟與程序有關法律適用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訴訟當事人
1、原告資格
股東代表訴訟是股東代表公司提起的訴訟,股東是該訴訟中的原告。但是并非公司的所有股東都有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為了防止股東濫訴,法律一般對原告的資格從持股期限、持股的數量等方面進行了限制。
美國公司法對股東代表訴訟原告資格的限制采用的是“當時股份擁有原則”,也稱為“同時持有原則”。即要求代表訴訟的原告是公司股東,在董事、監事等人員侵權行為發生時也必須是公司的股東并且自此以后一直是股東。美國《模范公司法》?7?41條規定:一個股東不可以開始或持續一項派生的程序除非該股東:①在程序中被控告的作為或不作為時是該公司的一個股東或者在上述時間中雖不是一位股東,卻從在上述時間中該公司的一個股東依法轉讓得到該公司股票而成為該公司的一個股東;以及一個股東依法轉讓得到該公司股票而成為該公司的一個股東;②在要求強制行使公司的權利時公正地和充分地代表了公司的利益。該原則意在防止有人在獲知公司遭受侵害之后故意買入股票而通過訴訟牟利的投機行為。
在原告股東資格的限制方面還有“不同時持有原則”,即要求起訴時必須是公司股東,而不考慮侵權時是否是公司股東,起訴時與侵權時是否同時具有股東身份可以不一致,我國對股東代表訴訟原告資格的限制就采用了該立法原則。在原告股東資格的限制方面還有一個“連續持股原則”,即起訴時符合原告資格,同時在這個案件終審判決之前或者終審判決時原告還必須是公司的股東,還是利害關系人。在訴訟過程中,如果在起訴時具備原告資格的股東喪失了股東資格,法院一般應裁定終結案件訴訟,因為股東資格一經喪失,即無從保證該股東在訴訟結果與其無利害關系的情況下還會為了公司的利益而代其正確行使其訴權。但又有例外情況,比如日本《公司法》修改時對連續持股原則又做了一個例外:當個別董事等人員作為被告時,這個董事為了使訴訟終止,他通過股份交換或者股份轉移等特殊資產重組方式強行把原告股東的資格弄沒了,原告股東已經不是所訴董事所在公司的股東,董事想通過公司重組使原告股東不再具備股東代表訴訟的基本條件從而終止訴訟的進行,明顯看出是被訴董事的惡意行為,因此法律修改時就做出了例外。
我國對原告資格也是從持股期限、持股數量等方面進行了限制。合格原告包括如下幾類:
(1)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其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沒有資格限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國務院出臺的醫療糾紛處理新規定
2021-01-21強制執行債權文書公證程序
2020-12-26移送的行政協議案件還可以再移送嗎
2020-12-22公司入繳注冊資金延期怎么辦
2020-12-11網簽可以作為抵押物嗎
2021-03-12超前點播是否違規呢
2020-12-31交通事故糾紛管轄
2020-12-01單位的資金可以以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嗎
2021-02-15商業銀行到境外借款是否需要批準
2021-01-08如何申請限制出境
2021-02-09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1-04發錄用通知的注意事項
2021-01-19企業必須有工會嗎
2020-11-12團體意外險條款內容有哪些
2020-11-23重大誤解訂立的保險合同是否能變更
2021-02-26在保險公司不干了,對以后有影響嗎
2021-02-11交保險存錢寬限期限是多久
2021-02-13《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2-05保險合同書丟了怎么辦
2021-01-22企業必須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嗎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