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第2條第4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該法第47條是有關征地補償的規定,即征收土地的,應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給予補償,補償的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其中征收耕地的安置補償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征收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償費標準參照耕地的補償標準。
按照人口數量給予安置補助費在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即腹中胎兒可否享受征地拆遷補償?從法理上講,有關胎兒權益的爭議非常多,要解決該疑問就是要回歸到“胎兒是不是人”的古老爭議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從本條來看,未出生的胎兒并不能界定為人。
然而,胎兒的生命是一種獨立的法益,并且帶有發展為人的人性尊嚴。雖然不能享有與出生后的人完全一樣的權利,但出于保護人權的需要,胎兒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不過,由于胎兒在法律上的人格地位存在爭議,所以各國法律通常不會以保護常人權利的力度來保護胎兒。縱觀我國的法律,關于胎兒權益的保護當屬《繼承法》第28條:“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這是有關胎兒預留份的規定。
那么問題來了,征地拆遷法律中有沒有保障胎兒權利的規定?答案是,并沒有。本文開頭提到的《土地管理法》第47條,農村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償費按照人口數計算,并且有上限額,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償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上述耕地的補償標準制定。在實踐中,多數地方的補償安置協議對象為戶口在被征收土地集體經濟組織且有參加本集體經濟組織分配資格的常住農業人員,截止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征收協議簽訂之日,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已出生人口均享有被安置的權利。少數地方拆遷政策這樣規定:“公告發出后放入一年內出生的也計算該孩子的份額,期間從公告之日起一年內,超過一年出生的,不享受補償安置。”這種規定更人性化,但在實際的案件中這種把胎兒也納入補償范圍的地方少之又少。
總之,對安置補償標準,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實踐中還需結合各地政策。另外,權利是需要爭取的,而拆遷補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被拆遷人在博弈雙方中處于弱勢地位,如何利用現有的法律規定最大化自己的權益,則需要被拆遷人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律師的豐富經驗,化被動為主動。來源:行政法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請求給付贍養費需滿足什么條件
2020-12-19侵權方能否繼續使用商標
2020-11-29什么時間可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1-03-14人民法院是否要執行仲裁裁決
2021-01-13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期限
2020-11-20抵押物有哪些種類
2021-01-08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關系嗎
2021-03-21不賠錢解雇員工的方法
2020-11-30違反試用期約定如何賠償
2021-03-17人壽保險受益人怎樣指定
2020-11-24免責條款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22人身保險受益人需要承擔義務嗎
2021-02-25保險條款的法律規定怎么樣
2020-11-14土地轉讓免費怎么寫
2020-11-17土地流轉和土地轉讓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3集體林權流轉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營業房拆遷是否對營業執照進行補償
2021-01-16涉及糾紛拆遷安置買賣協議認定
2020-12-25街道辦組織征地拆遷,簽補償協議,他們是合法主體嗎
2020-12-25法院可以拍賣沒有房產證的拆遷安置房嗎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