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欲使股權對外轉讓發生法律效力、且無后顧之憂,需通過以下程序或法律關系依秩、漸進地完成:
1、轉讓股東與公司其他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涉及其他股東是否同意轉讓和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解決轉讓的限制,即轉讓解禁或轉讓條件成就。
2、轉讓股東與受讓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涉及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以及履行,表現為受讓人支付價金,出讓人交付出資證明(股票)、確認股權已交付、請求公司予以股權過戶登記聲明等。
3、受讓人與轉讓股東、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公司辦理股東名冊變更登記-----公司承認新股東、涂銷原股東;轉讓人有協助過戶義務,公司有法定過戶登記義務。
4、由公司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公司登記變更事項-----公司法定義務,向社會公示。
可見,股權轉讓中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人有轉讓股東,其他股東、受讓人、公司、公司登記機關和不特定第三人。圍繞上述股權轉讓程序,研究股權轉讓合同的特點和效力,須首先搞清楚股權的性質和股權轉讓合同之目的。
一、股權性質
股權的性質甚為復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所有權說、債權說、社員權說、股東地位說、權利義務集合體說、獨立的新型權利說、以及尚無定論說等幾種觀點。在此簡介兩種,在大陸法系國家,社員權說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國亦不乏學者堅持此觀點。該學說認為,股東是公司的社員,股權是股東基于這種社員資格而享有的一種社員權。社員權是指股東因出資創辦社團法人,成為該法人成員并在法人內部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的總稱。[1]獨立的新型權利說認為,股權是公司法賦予股東的一種獨立的權利。股權是與所有權、債權、社員權等傳統權利并列的一種獨立的權利形態。該學說還指出,股權所有權說與一物一權主義不符;債權說無法解釋股東的公益權,也很難界定股東的直接投資行為和債權人認購公司債券行為的本質特征;社員權說強調社團的人合性,而忽視其資合性,特別是一人公司的出現,使社員權說發生根本動搖。
總體上看,學者在探討股權性質時,有將股權獨立為民事權利項下種概念的趨勢,但在研究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時,其實仍將股權置于傳統民法債權或物權的權利體系框架之下,并將不協調之處盡量圓潤。國內關于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要件,存在三種學說:一是股權轉讓以轉讓人與受讓人意思合致為生效要件,股權變動登記是合同的履行問題,不是合同的生效要件;二是股權轉讓除雙方達成協議外,還需辦理公司變更登記才生效;三是股權轉讓除雙方達成協議外,還需辦理公司變更登記和工商變更登記后才生效。實質爭議是協議生效與協議加登記生效兩種。
新公司法第33條第2、3款規定“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該條規定明確了股東名冊登記和工商登記是公司對內、對外確認股東資格的標準。公司法第74條規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出資額的記載。該條明確了股權轉讓以后的公司義務。上述法條中都使用了“應當”的表述,因此,股權轉讓后,公司辦理股東名冊變更登記和公司變更登記,均屬公司的法定義務?;诖?,目前較為流行的學說是:股權轉讓屬私法行為,適用公司法及合同法總則,批準生效或者登記生效僅限于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效力規范),故股權轉讓合同自當事人簽訂時生效,股權(所有權、物權)變動則采公司內部登記(股東名冊)生效主義和公司外部登記(工商登記)對抗主義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后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背蔀樵搶W說的法律根據。該學說的理論根據,也可以在王澤鑒先生的以下論著中找到:“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二者之效力迥然不同。債權行為系以發生債務為內容之法律行為,而物權行為則系以物權之設定與移轉為其內容之法律行為。當事人約定一方轉移財產權于他方,他方支付價金,是為買賣,是債權行為。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移轉其所有權于買受人者,則為物權行為。物權行為通常系債權行為履行之結果,而債權行為則為他方取得權利之法律原因?!盵3]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和民法理論,顯然是以“物”之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作為合同標的物為前提,若股權轉讓適用以上規則,其邏輯結果將推出股權是物權的結論。
在我國的法律制度中,“股權”最早出現在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通篇也只在第157條中出現“股權分布”四個字。其后在1998年的證券法、1999年公司法、2003年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及修訂后的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中陸續出現。股權最初見于行政法規,是1991年6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真正將股權作為法律用語使用的,是新公司法,但新公司法卻未對股權作出定義。在司法解釋層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法釋(1998)15號,相對來說具有實際意義,其中提到了對法人投資效益和股權的強制執行方式。由此可分析得出:發布于2005年以前的法律,在制定法的時候,并沒有將股權單獨納入法律上的權利范疇加以規范和保護。至今,股權的定義仍停留在學術層面,如:狹義的股權僅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4]股權是“基于股東地位而可對公司主張的權利”;[5]股權的實質是股東與公司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等;[6]這類股權定義重在揭示股權來源及權利行使對象,似未充分說明股權的內涵,只能泛泛地理解為股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或權利財產。
以合同法為例,關于物,英美法系單指貨物(有體物),大陸法系認為應包括有體物和無體物。我國在合同法分則中,將水電氣供用合同及技術合同與買賣合同相區分,說明買賣合同中的物限于有體物(貨物),不包括財產性權利(無體物)。從理論說,財產權利(無體物)在交付環節,與有體物差別很大。比如,債權轉讓、技術轉讓,是以系列文件、通知方式完成交易,而不是交付有價物,故不適用有價物買賣中標的物風險轉移的特殊規定。毫無疑問,股權是一種無體物和可分物,其轉讓標的是一種權利,包含了財產性權利和非財產性權利。[7]權利財產在英美法上稱為無體財產,它是指可以作為所有權客體,并且可以被自由轉讓和支配的權利和利益的集合,包括可流通股票上的權利、信托證券上權利、債券上權利、流通票據權利、可流通提單上權利、可流通專有權利等。而在大陸法系特別是德國法系的立法和理論中,權利財產不僅不能被稱為無形財產,而且也不能作為所有權之客體。[8]查看我國民法通則有關財產所有權的規定,搜尋不到權利財產的內容。
通過前述,筆者認為,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直接適用于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據此得出股權轉讓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但合同標的物股權不能轉移,需待公司辦畢股東名冊變更登記始發生股權變動效力的結論,法律依據并不充分。
二、股權轉讓的目的
股權對外轉讓的根本目的,是使非股東成為公司股東。受讓人絕不想買一個不被公司和社會認可的股權。從現有法律規定看,欲使非股東成為公司股東,僅有股東與非股東之間的合意是不夠的,尚需得到公司的認可和登記,并滿足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和老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兩道前置程序。這正是股權轉讓合同的特殊性,就普通合同而言,合同目的的實現無須借助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人或力量,僅靠當事人之間的適當履行即可實現。比如房屋買賣合同履行后,當事人雖未辦理過戶登記,但并不影響買受人對房屋實際占有、使用和收益,至少合同的主要目的可以實現。股權轉讓合同則大不相同,出讓人交付股權,僅以通知或聲明方式作出,在未履行公司登記手續之前,股權并未依法取得,公司有權拒絕受讓人以股東身份所為的一切請求。在此情形下,受讓人所受讓的“股權”毫無意義、分文不值,合同之根本目的不能實現。受讓人只得請求公司或通過轉讓人請求公司完成股權過戶登記,以實現合同目的。由此得出,股權轉讓合同之目的實現——取得股權,必須借助股權轉讓合同以外的人——公司的積極作為來完成。
從公司角度來講,公司對某一成員股東身份的承認,意味著所有其他股東作為一個整體對該成員股東資格的認可,一旦公司承認,公司個別股東的否認并不能與之對抗。而公司承認的外觀,莫過于法律要求公司必須置備的股東名冊登記。因為股東名冊在法律上有以下效力:
(一)對抗公司的效力,表現為只有在冊股東方可對公司主張權利;
(二)公司免責的效力,公司僅向在冊股東履行義務,縱使在冊股東為瑕疵股東,公司亦得籍股東名冊記載而免責;
(三)公示的效力,公司置備股東名冊供查閱,即是向潛在的股權受讓人和公司債權人公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三方協議只有兩方簽字是否生效
2020-11-18醫療事故罪疏忽大意過失的特點有哪些
2020-12-26商標注冊申請的補正時限要求有哪些
2021-01-25法院民事調解離婚別人會知道嗎
2021-02-24公租房申請書如何寫
2021-03-17該怎么做才能要回購房定金
2021-03-10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2020-12-11買私人地皮蓋房子,拆遷能否得到賠償
2021-01-03什么情況會引發房屋中介糾紛
2021-01-17公益性崗位提前多久提出離職
2021-01-31勞動糾紛多長時間內能去仲裁
2020-11-24這種情況能否獲得人壽保險公司經濟補償
2021-02-02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哪些
2020-11-28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15保險修車是自己先墊付嗎沒有那么多錢怎么辦
2021-01-08非法營運出事故保險賠嗎
2021-01-22法律對保險公司境內外代表機構設立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8機動車被洪水沖走了可以找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22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五條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2-14關于國家鼓勵開荒地的政策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