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憑證與執行中止的比較
(1)執行中止制度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中國“民訴法”已經列舉了執行中止的幾種情形,執行中止依據明確。
(2)執行中止不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執行中止只是暫時停止對案件的執行,只是一個程序性問題,對案件的實體權利義務未作實體性變更,利息依原判決照算。
(3)執行中止不會出現金額錯誤。對當事人放棄的權利或已經履行的義務都可以在執行中體現,若金額有出入均可在執行完畢前得以糾正。
(4)執行中止不會增加訴訟成本。執行中止無須制作精美憑證,只須制作普通的裁定書,當事人無須特意保管。如遺失,當事人可憑復印件申請恢復執行。
綜上所述,執行中止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債權憑證有百弊而無一利,但各級法院均置執行中止不用而另起爐灶,這就讓人深思:法院有部門利益?法官素質差?答案都是否定的。法官經過多年來的政治和業務培訓,整體素質已相對較高;執行中止與債權憑證本身就不含有經濟利益,同時在法院實行收支兩條線的情況下,法院與法官更無利益可言。究其原因是執行中止本質不明確。中國廣大民眾、法官甚至許多法院領導都有這樣一種思想:案件進法院,法院應全額執行。否則執行員要么“無能”,要么“腐敗”,“中止執行裁定書”成了“執行不力”、“法律白條”的標志,這種看法是中國要根除中止執行的思想根源。但是這種傳統觀念又是極其錯誤的,執行中止不僅不是法官“無能”、“腐敗”的標志,相反執行中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規律,它實質是商業風險在執行中的反映。理由是:
第一、商業有風險。中國現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水平低,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相對有限,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商業風險大量存在,這就決定了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的不全,這個履行能力不因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改變而改變。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執行案件不可能全部全額執行完畢。
第二、訴訟有風險。也就是說法院不可能查清被執行人的全部客觀情況。一方面中國法律尚未也不可能賦予法官完全查清客觀情況的權力。另一方面,因各種原因被執行人可能逃避或規避債務,有關機關也可能找出各種原因不協助法院的執行,法院也可能因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無法查清被執行人的所有財產、債權、債務情況。要求法院做到案件執行結果與被執行人的客觀情況相一致是不現實的。
如果讀者需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書面合同對方不認貨款怎么辦
2020-11-10成立公司是否需要實繳出資
2020-12-28家長因兒童傷害誤工費的索賠可以得到支持嗎
2021-01-13個人房屋抵押合同怎么寫
2020-11-14企業破產案件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2-13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有哪些要求
2021-03-10掛牌和上市是什么意思,二者有什么區別
2021-01-01夫妻離婚后財產分割
2020-11-27香港人和內地人結婚手續
2020-12-22預售房屋抵押登記手續是什么
2021-03-14雙倍賠償金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9簽訂勞務合同叫什么員工
2020-12-12雇傭關系工傷賠償
2021-01-15試用期申請離職公司不放人怎么辦
2021-02-28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新車投保要注意什么
2021-02-15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糾紛中的保險標的物所在地
2020-11-27在保險公司不干了,對以后有影響嗎
2021-02-11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家中失火保險可以賠嗎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