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執行人是事業單位時,其一般相關法律責任由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承擔。
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一般義務
我國的法律法規沒有對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義務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綜合各種相關規定,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⑴履行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義務。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應當履行的首項義務即為履行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義務,因此,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作為法人的代表人,當然地負有依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履行義務的責任。
⑵管理義務。這既是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權利也是他的義務,其有義務盡自身能力將事業單位管理好,使法人能夠有效運作,實現法人的利益最大化和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
⑶接受監督的義務。法定代表人在代表法人實施民事行為時必須接受監督。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將人、財、物的使用權交給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其監督主要著眼于對事業單位的定期與抽查性的不定期財務審計。以此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增值,保證其法定代表人的廉潔奉公。要對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實行離任(包括調離、提任、解任、解聘、辭職、辭退等)審計。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應該自覺接受和積極配合主管部門的審計工作。
⑷忠誠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負有忠誠義務,始終將法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經營活動中全面履行自己的勤勉、忠實、關注義務。《公司法》第59條、第60條、第61條規定:“董事、監事、經理應當遵守公司章程,忠實履行義務,維護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董事、監事、經理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薄岸?、經理不得挪用公司資金或者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董事、經理不得將公司資產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者活動的,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董事、經理除公司章程規定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參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我們認為,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也負有這一義務,從而使其能更好地為事業單位工作和服務。
⑸保密義務。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除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法人章程規定的例外情況以外,不得泄露事業單位法人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這在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中顯得尤為重要。
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一詞,在英文中通常被表述為liability、responsibility,用以描述因違法所導致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違法是原因,責任是結果),這是法律責任最基本的含義,也是最常見的含義,稱之為一般法律責任。從廣義的層面來看,法律責任意味著一切公民和組織履行其在整個社會中的職能和義務,即法律和社會所要求的義務以及不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后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法律責任意味著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本文所說的法律責任僅僅從狹義而言。以此而論,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以下簡稱代表人)的法律責任就是指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因違反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
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違反合同義務或法定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一般情況下,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就是事業單位法人的行為,因而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本單位承擔,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由此,一般情況下,法定代表人只是向本單位承擔民事責任。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民事責任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法定代表人沒有盡到謹慎、勤勉、忠誠、保密等義務,而向所在的事業單位承擔的合同責任。根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義務?!币虼耍诖砣藳]有盡到謹慎、勤勉、忠誠、保密等義務時,所在的事業單位可以要求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義務。
2、法定代表人在表見代表情況下,應當向本單位承擔的民事責任。在代表人超越權限,擅自以單位名義同第三人訂立合同的,第三人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其超越權限范圍的,符合《合同法》第50條規定的表見代表情形。此時,該法定代表人對外簽訂的合同有效,但如果給本單位造成損失的,該法定代表人應當向本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法定代表人同第三人相勾結,損害本單位利益的,而向本單位應當承擔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法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由此,法定代表人同第三人相勾結,損害本單位利益的,應當與第三人一起向本單位連帶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4、法定代表人超越本單位的目的范圍,以單位名義同第三人訂立合同的,導致合同無效而應向善意第三人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企業單位的目的范圍就是企業單位的經營范圍,事業單位的目的范圍就是指事業單位所能從事的民事活動的領域,當代表人超越所在的事業單位的目的范圍同第三人訂立民事合同,該合同無效。此時,在第三人為使用時,根據《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應該向該第三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所以當事業單位作為被執行人時,由代表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來負擔相關責任,而相關的實際處理是麻煩的,沒有明確的義務和關系確認,就沒有辦法合理處理以上問題。以上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總結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遇到復雜的法律問題,律霸網也向您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院泄露個人隱私賠償
2020-11-19請律師到看守所多少錢
2020-12-19限期拆除時間3天可以嗎
2021-03-18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代書遺囑有效的條件
2021-02-04贍養糾紛調解技巧有哪些
2020-12-24房屋中介欺詐怎樣投訴
2021-03-05勞動合同可以變更嗎
2020-12-13意外傷害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3-02如何才能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0-12-09本案保險人應承擔保險理賠責任
2020-11-14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保險法關于理賠的規定有哪些
2021-01-10半掛車未上保險不賠付
2021-02-07《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解讀
2020-11-08土地轉讓合同印花稅收費標準是什么呢
2021-03-07土地入股模式是什么
2021-01-25新農村建設搬遷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21航拍圖能不能作為認定違法建筑的依據
2021-03-022020最近大棚拆遷補償標準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