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時間未作統一規定
我國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終了檢查各項資產,合理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然而,對于“定期”會計制度沒有說明,這使企業在操作時有一定的隨意性,使企業之間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國際資產減值準則對計提時間則作了明確說明,規定在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估計是否存在資產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此規定,避免了操作的隨意性,使不同企業具有可比性。
2、資產期末計價的計量模式
正因為各項資產期末計價均采用“孰低法”,由此便產生了各種資產準備賬戶。所不同的是,它們的計價方法選擇了不同的計量模式,現歸納如下:
計量模式適用資產項目
(1)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短期投資
(2)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存貨
(3)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法——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
(4)委托貸款本金與可收回金額孰低法——委托貸款
(5)應收款項與估計可收回款項孰低法——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1)項中的市價是指在證券市場上掛牌的交易價格。對于(2)項中的“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后的金額。對于(3)、(4)項中的“可收回金額”,是指資產的銷售凈價與預期以該資產的持續使用和使用壽命結束時和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中的較高者。“銷售凈價”是指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所發生的資產處置費用后的余額。
從現行的會計制度和頒布的準則內容來看,現有規定對有關資產減值計量模式缺乏統一的標準,因而可操作性差。現有準則中使用的計量基礎包括有: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銷售凈價、市價等多個標準,在實際會計工作中難以掌握與運用。
3、減值準備后資產的使用及處理未作規定
《企業會計制度》制度規定:“處置已經計提減值準備的各項資產,以及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以應收款項進行交換等,應當同時結轉已計提的減值準備。”但在實際操作時,存在如下問題,(1)計提了跌價準備的存貨結轉生產成本時,如何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2)在建工程完工轉入固定資產時,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如何處理;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企業經營成果的計算考評,但在新制度中未予明確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鑒定陳述書怎么寫?
2020-11-14在中國履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的管轄權
2020-12-12老字號如何申請注冊
2021-01-30交警判定責任后對方不給錢怎么辦
2021-02-05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的,應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愿意離婚但不愿意分割財產怎么辦
2020-11-29怎樣申辦贍養協議公證
2020-11-26法院達成調解會影響征信嗎
2020-11-09行政訴訟不配合法院執行財產會不會坐牢
2021-03-21實習期有沒有最低工資標準
2020-12-04在公司干了八年,辭工有補償嗎
2021-02-22年輕人如何買保險,買保險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12關于人身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17應該加入產品責任強制保險條款
2020-12-12保險公司中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包括哪些
2021-01-30投保人隱瞞實情投保會后果根據不同情況而定
2020-11-17人身保險公司有什么權利嗎
2021-03-17學生在校意外受傷保險理賠嗎
2020-12-23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交通責任認定書下來保險就可以賠款嗎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