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全面收益觀或資產負債觀”下的一種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全面收益觀從資產,負債的角度定義所得:所得是除業主投資、派利以外的凈資產增加,或者說所有者財富期末超出期初的凈增長。企業全部經濟業務中涉及所得即凈資產變動的經濟業務有以下八類。
“全面收益觀或資產負債觀”從資產/負債的角度分析經濟業務對所得的影響,第一、二、五、六類業務,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導致凈資產增加(會計所得或應稅所得增加),則納稅(會計的所得稅費用或稅法的應交所得稅增加)。第三、四、七、八類業務,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導致凈資產減少(會計所得或應稅所得減少),則抵稅(所得稅費用或應交所得稅減少)。其中:第一至四類業務是已實現所得即損益引起的凈資產變動,第五至八類業務是未實現資本利得,損失即資本公積引起的凈資產變動。由=F會計與稅法的目標、規則不同,決定了兩套系統確認所得的差異即所得稅會計差異,包括暫時性差異與永久性差異。會計與稅法對于上述八類凈資產變動業務的不同確認時期、但相同確認金額(在資產取得至收回或負債發生至償還的整個期間內確認的總金額相同)導致暫時性差異(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的產生;不同確認金額、但相同確認時期(本期)導致永久性差異的產生。
一、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是會計確認的期末資產/負債價值,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根據稅法確認的期末資產/負債價值。通常,初始確認時,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同,后續計量時,由于會計與稅法確認收入、費用導致資產/負債即凈資產增、減的時期不同,以及會計確認與轉回未實現資本利得或損失但稅法不確認也不轉回,從而導致二者之間的暫時性差異。由于現在的資產、負債是未來收入、費用(未來經濟利益或義務)的折現(折現率為0),因此,可從未來應稅收入、未來可扣除費用角度來描述現在的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因為界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是為了確認、計量暫時性差異,非凈資產變動業務(如:資產±,負債或所有者權益±)引起的資產/負債計稅基礎的增減額,不影響凈資產或所得,從而不產生所得稅會計差異,所以下列第一、四項分析不考慮該類業務導致的資產/負債計稅基礎的增減額。
1對于第一類業務,稅法確認本期收入引起的資產(凈資產或所得)增加額在本期納稅,即本期資產計稅基礎增加額為本期應稅收入,則是未來資產收回期間的非應稅收入,于是:資產的計稅基礎=前期增加的資產(前期已稅、未來非應稅收入)+本期增加的資產(本期應稅、未來非應稅收入)=未來非應稅收人。
設期初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以下同),若本期會計確認收入引起資產(凈資產或所得)增加,所得稅費用增加;而本期稅法不確認(未來確認)該所得,本期不納稅,則本期末資產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即未來非應稅收入)的差額為未來應稅收入,即增加本期會計所得、增加未來應稅所得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本期有所得稅費用、無應交所得稅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未來稅法確認(與本期相等的金額)該所得、而會計不確認,則未來期末資產賬面價值=計稅基礎,轉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未來無所得稅費用、有應交所得稅、償還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所得稅會計實務中此類業務有:當投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大于被投資企業時,權益法下投資企業按投資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并調增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按公允價值計量調增賬面價值計人當期損益等。上述業務會計調增資產賬面價值,稅法不確認,則相關資產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未來非應稅收入)的差額為未來納稅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若本期稅法確認收入引起資產(凈資產或所得)增加,納稅;本期會計不確認(未來確認)該所得,則本期末資產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即未來非應稅收入)的差額仍為未來非應稅收入,即減少未來應稅所得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本期無所得稅費用、有應交所得稅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未來會計確認(與本期相等的金額)、稅法不確認,則未來期末資產賬面價值=計稅基礎,轉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未來有所得稅費用、無應交所得稅、收回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我國所得稅會計實務中暫元此類業務。
2對于第二類業務,稅法確認本期收人引起的負債減少額(凈資產或所得增加額)在本期納稅,即本期負債計稅基礎減少額為本期應稅收入,則是未來負債償還期間的非應稅收入;雖然非凈資產變動引起的負債計稅基礎的增加額不會導致暫時性差異,但應由未來期間的應稅收入(導致負債計稅基礎減少)償還的是非凈資產變動形成的初始負債,即非凈資產變動形成的初始負債是未來應稅收入,于是:負債的計稅基礎=初始負債(未來應稅收入)一前期減少的負債(前期已稅、未來非應稅收入)一本期減少的負債(本期應稅、未來非應稅收入)=未來應稅收入。
設期初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以下同),若本期會計確認收入引起負債減少(凈資產或所得增加),所得稅費用增加;而本期稅法不確認(未來確認)該所得,本期不納稅,則本期末負債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即未來應稅收入)的差額仍為未來應稅收入,即增加本期會計所得、增加未來應稅所得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本期有所得稅費用、無應交所得稅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轉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分析略)。所得稅會計實務中此類業務如:交易性金融負債期末會計按公允價值計量調減賬面價值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不確認,則交易性金融負債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未來應稅收入)的差額為未來納稅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若本期稅法確認收人引起負債減少(凈資產或所得增加),納稅;本期會計不確認(未來確認)該所得,則本期末負債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即未來應稅收入)的差額為未來非應稅收入,即減少未來應稅所得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本期無所得稅費用、有應交所得稅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分析略)。所得稅會計實務中此類業務有:房地產企業預收房款預征所得稅業務,企業收到合同預付款等。稅法在初始負債即負債賬面價值基礎上,確認收入導致預收賬款減少,納稅,會計不確認,則預收賬款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未來應稅收入)的差額為未來不納稅、故應減少未來應稅所得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3對于第三類業務,稅法確認本期費用引起的資產(凈資產或所得)減少額在本期抵稅,即本期資產計稅基礎減少額為本期可抵扣費用,則是未來資產收回期間的不可抵扣費用;雖然非凈資產變動引起的資產計稅基礎的增加額不會導致暫時性差異,但在未來期間轉化為抵稅費用(導致資產計稅:基礎減少)的是非凈資產變動形成的初始資產,即非凈資產變動形成的初始資產在未來資產收回期間抵稅,是未來可抵扣費用,于是:資產的計稅基礎=初始資產(未來可抵扣費用)一前期減少的資產(前期已抵扣、未來不可抵扣費用)一本期減少的資產(本期應抵扣、未來不可抵扣費用):未來可抵扣費用。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婚姻形式要件的沖突類型具體是怎樣的
2021-01-17商標權的攤銷期限是多久
2021-01-03紅字發票信息表怎么填
2021-01-25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公司有無明確的或者內部掌握的財務指標要求
2021-03-19沒領結婚證的婚姻關系如何了斷
2021-02-22農田非法在別人土地上取土如何處罰
2021-02-14上班途中遇車禍,公司賠21萬
2020-12-06解除勞動合同能恢復嗎
2021-02-24勞務派遣用工是否有探親假
2020-11-14疫情春節停工期間工資怎么算
2021-01-23肇事司機死亡,可否要求其家屬賠償
2021-01-22人壽保險怎么買,在購買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4平安意外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3-17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有什么不同
2020-12-07承擔產品責任有哪些主要方式
2021-02-17保險合同運用最大誠信原則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5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的義務是什么
2020-11-21修車費高于定損價引發爭端 保險公司全額賠償修車費
2020-11-29保險公司誤導 拒賠理由無效
2021-01-19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