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不作為造成的損失由誰賠償?
行政機關應當返還從當事人處取得的利益,取消其要求當事人履行的義務,同時,對當事人造成損害的,賠償當事人的損失。故此,行政主體不正確履行法定程序上的義務,則可能產生賠償責任。具體行政行為被確定為無效后,原則上應當盡可能恢復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以前的狀態。
二、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行政不作為侵權成立
只有行政不作為侵權成立,才能涉及由于行政不作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承擔問題。同時應注意行政不作為侵權與民事侵權的區別,關鍵看是否涉及行政權力的行使。行政不作為的成立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行政主體對相對人負有法定職責。這種法定職責是法律上的行政作為義務,其來源于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明確規定,或者是通過其授權而取得。對于其他規范性文件中作為義務的違反,鑒于其他規范性文件本身制定主體多,法律效力等級低等特點,其后果應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先行行為也能引起作為義務。先行行為是指由于行政主體先前實施的行為,使相對人的某種合法權益處于遭受損害的危險狀態,行政主體有積極采取措施防止損害發生的作為義務。
2、行政機關沒有以積極的方式作出特定行為:判斷行政機關是否作出特定行為不應以結果為標準,而應以外觀形式為標準。比如,瓜農遭到哄搶,向公安機關求救,公安機關及時派人前去制止,但是待他們趕到,人已散盡,瓜也所剩無幾:從結果看,公安機關未能起到制止哄搶的作用,但從外觀形式上看,公安機關已經作出了特定的解救行為。所以,未滿足申請人的合法預期日的不是構成行政不作為的要件,而是應從外觀形式上判斷行政機關是否積極地作出了某種特定行為。
3、行政機關逾期沒有作出特定行為。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9條的規定,首先是一般法規定的“60日”的期限:選擇“60日”的期限作為判斷行政機關是否履行法定職責的時間界限是合理的,是考慮了各種行政行為的不同類型作出的規定。
行政不作為事件發生的主體一般是國家行政機關侵犯了公民的相關合法權益,公民有權對行政機關的行政不作為事項進行舉報,并維護自己的正常權益,具體情況下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相關程序來進行申請和要求賠償,避免出現違法情況。
行政不作為訴訟時效是怎么規定的
構成行政不作為的條件有哪些?
行政不作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四川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糾紛處理和維權
2020-11-10對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有哪些
2021-03-01請了律師但是沒開庭,律師費能退嗎
2021-02-21知識產權的高度相似如何界定
2021-01-17新修訂的商標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內容
2021-02-10電動自行車逆行被摩托車撞了是哪方的責任
2021-03-08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認定責任
2020-12-27交通死亡事故最高賠償多少錢
2020-12-21商業承兌匯票的提示承兌是什么
2021-02-10買房征信報告有效期多久
2021-01-01離婚了房產證還押在銀行如何過戶
2021-03-10違約責任是財產責任嗎
2020-12-15村民違法建房如何處罰
2021-03-09勞動者不同意調崗單位解除的合法嗎
2021-01-05合同到期不給離職證明怎么辦
2020-12-29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人身保險合同怎么寫
2020-12-15代簽名人身保險合同法律效力問題研究
2021-01-24出險時保險公司應賠多少錢
2020-12-02保險人說明義務與免責條款效力之關系辨析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