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概念是什么?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沒有相對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遺囑。
1、民法總則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沒有相對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遺囑。
3、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需要相對人的存在才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一方欲訂立合同的邀約就必須向另一方發出。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司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志發生一定司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意思表示由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構成。客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是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行為意思、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內心,是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心意思產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于外部,即將意思發表。發表則須借助語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體語匯。意思表示所發表的意思,是體現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關于權利義務取得、喪失及變更的意思。
二、《民法典》規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140條規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明示形式是民事立法確認民事法律行為的一種形式。和“默示形式”相對。所謂明示形式就是行為人用積極的、直接的、明確的方式表達其內部意思于外部,具體包括用言語進行表達內心意思的口頭形式;用文字表達內心意思的書面形式及其他形式,所謂其他形式具體可表現為視聽資料形式和須經特定主管機關履行特定手續的特殊書面形式,諸如公證、審核批準、登記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條,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可以說,不同的意思表示會產生的相應的法律后果都是有一定差別的。在《民法典》中對意思表示的相關規定已經相對完善,生活當中有些特定的意思表示,并不需要必須有相對人才發生法律效力。而意思表示除了有無相對人之外,也可分為明示和暗示,虛假的意思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也都是不生效的。
民法總則關于教唆都有哪些定義?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中區片綜合地價是指什么
2021-02-23行政訴訟怎樣才能立案
2021-01-27攝影照片被侵權如何提起賠償
2020-12-12所有權人是否有權向留置權人取回質物
2020-11-20抵押物不夠還款怎么處理
2021-03-17交通事故能否就傷殘單獨訴訟
2021-01-21海事訴訟被請求人的財產包括哪些
2020-12-19根據侵權責任法能否主張被撫養人生活費
2021-01-26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如何索賠
2021-02-20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效力未定的合同類型及其效力如何確定
2020-11-12顧客乘商場扶梯時受傷誰該賠償
2021-02-12勞動合同終止爭議的解決方式是什么
2020-12-29放棄競業限制補償金有效嗎
2020-11-19實習期應該有工資嗎
2020-12-27上下班途中騎電動車自行摔倒能否認定為工傷
2021-01-27事業單位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1-15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基本特征
2020-12-03婚內投保婚后保險單是否要分
2021-03-22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