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73條規定:“國家財產屬于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破壞。”較之其他所有權形式,國家所有權還具有自己最重要的法律特征,即所有權主體的唯一性。國有遺產是全民所有的財產,只有代表全國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國家才是國有遺產所有權的唯一主體,才能對其所有的遺產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地方各級政府沒有對其進行處分的權利。
因此,一些地方在未經國家授權或未經法定程序批準的情況下,以遺產所有者“身份”擅自處置世界遺產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即便在決策過程中組織過專家評審,卻依然是侵犯國有遺產國家所有權的非法行為。如果認為地方各級政府都能處分國家遺產,就容易導致地方為了地方利益和經濟利益而對遺產進行輕率處理,從而造成國家遺產的破壞,損害的將是國家和民族的全局和長遠利益。因此,從我國遺產被破壞的現實和原因看,當前特別要重申和強化國家遺產的國家所有權及處分權,并建立相應的國家遺產處置決策機制,以有效行使國家遺產的處分權。
在當前我國遺產管理實踐中,遺產處置決策行政化,缺乏科學、完備的遺產論證和決策機制,評審專家人情化,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遺產處置決策上,由于國家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完備的遺產處置決策機制和強制性的規范,這就給一些地方擅自處置國家遺產以空間。
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處置國家遺產,有的雖也邀請了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但是主導決策意見的依然是地方政府或其有關部門。事實已經表明,地方政府的利己動機和簡單、草率決策在實踐中容易造成一個又一個無法挽回的遺產被毀事件。
處分權不同于行為能力。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使法律行為發生效力的能力,影響法律行為的效力。處分權也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應將處分權與行為能力予以區分。行為能力乃是行為人本身的一種能力,“系就權利主體的性能而言”,屬于行為人本身性質固有因素。處分權表現的只是處分人與被處分權利之間的一種關系,即被處分權利屬于處分人自由支配之列。正是因為行為能力是人的內在因素,所以不能由人依其意思進行變動,而處分權既然是一種人與權利之間的結合關系,自然需要依權利人意思進行變動,從而發生處分權移轉于他人等。崔*遠將處分權解釋成為處分能力,認為是與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清償能力、經營能力等并列為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這種見解將“處分權”中的“權”字替換為“處分能力”中的“能力”,但“權”與“能力”顯然不等值,例如,“清償能力”不能替換為“清償權”,“行為能力”不能替換為“行為權”。這種近似概念的替換,混淆了不同法律制度的性質差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院和檢察院的職責是什么
2020-11-20銀行委托第三方催款屬于泄露隱私嗎
2020-11-27商評委如何認定域外證據
2020-12-21婚前財產是否一定歸個人
2021-03-20撿來的孩子不能盲目抱養 只有依法辦收養手續
2020-11-28交通肇事和肇事逃逸罪的區別
2021-01-13公租房申請書如何寫
2021-03-17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可以代領嗎
2021-03-15羈押與逮捕分別是什么意思
2021-02-06女曝老爸出軌成癮,男方出軌怎么離婚
2020-12-04超市雇員受傷責任承擔,由誰負責
2021-03-10農村土地糾紛怎么快速處理
2020-12-13房產證有時效嗎
2021-01-12雇傭關系的賠償標準
2021-01-19勞動糾紛人事需要負責嗎
2021-02-08別人掛我公司現在欠農民工工資不給怎么辦
2021-02-10飛機故障延誤賠償新規
2021-01-26保險公司行使合同解除權后,其已經承擔的賠償金能否追償
2020-12-26人身保險合同的不可抗辯條款是什么
2021-03-23車上人員險何時不賠償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