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放棄繼承權時間的確定要有個正確的理解。
放棄繼承權是與接受繼承權相對應的一種繼承權行使方式。我國《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即在被繼承人死亡的那一刻起,繼承人即享有繼承權。因此,如果繼承人不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則視其為接受繼承,但在遺產分割前,一旦繼承人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視為其自繼承開始就放棄繼承權;不但對遺產不享有權利,對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不承擔義務,而且對遺產的孳息也不享有權利。繼承權的放棄,一經繼承人的意思表示,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二、對于繼承與放棄的認識觀點。
對于繼承的承認與放棄是身份行為還是財產行為,學術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繼承放棄產生繼承人身份的確認,故為身份行為;第二種觀點認為,繼承的接受與放棄兼產生繼承人身份確認與遺產歸屬兩個方面的效果,故為身份行為與財產行為相復合的行為,且以財產性更為濃厚;第三種觀點認為,繼承的放棄是以繼承人具有繼承資格為前提的,并不產生繼承人身份的確認,而僅發生遺產歸屬的效果,因此繼承的接受與放棄為財產行為而非身份行為。我們認為,現代繼承制度為財產上的繼承,繼承接受與放棄的標的均是財產上的權利或義務,而非帶有人身性質的權利義務。因此,接受或放棄繼承權應視為一種財產行為。
第三、被放棄的繼承份額的處理。
被放棄的繼承份額就在參加繼承的繼承人中分配。如果表示放棄繼承的是遺囑繼承人,則放棄的份額應當轉歸法定繼承人繼承。如果放棄繼承的是法定繼承人,其應繼承份額由其他法定繼承人按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繼承;如果放棄繼承的是被繼承人的唯一法定繼承人時,被繼承人的遺產歸國家或集體享有。根據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放棄繼承權的人不繼承遺產,通常條件下,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也就可以不負清償的責任。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既不表示接受又未表示放棄時,便推定為放棄接受遺贈。被放棄的遺贈財產,按法定繼承辦理。遺囑人沒有法定繼承人時,即收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主動放棄或法定期限屆滿沒有表示接受而實際放棄遺贈的受遺贈人,不再承擔遺贈人所附加的有關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良資產包括次級貸款嗎
2020-11-16長期不在農村居住就是空掛戶了嗎,土地補償也沒有了嗎
2021-03-10涉外離婚子女撫養問題的解決,孩子撫養費有哪些標準
2021-02-09抄襲侵犯了出版商什么權利
2021-02-10累犯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02一方不讓探望子女怎么辦
2020-12-23傷殘鑒定費用多少
2020-12-10交通事故中是借車人發生的應該誰承擔
2020-11-13停發的傷殘撫恤金可以補發嗎
2021-03-16如何解除合同及解除合同程序
2020-12-05購買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大有學問
2021-01-20旅行社對被撞傷游客當否負連帶責任
2020-12-04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2財產保險理賠的方式方式有哪些
2021-01-20承包期內,承包方流轉經營權的要辦理變更嗎
2020-12-01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會不會受勞動法調整呢
2020-12-09土地轉讓未經過村委會合同有效嗎
2021-01-24拆遷已婚的女兒還有賠償嗎
2021-02-28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08房屋的補償安置方式有哪些,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