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放棄繼承權時間的確定要有個正確的理解。
放棄繼承權是與接受繼承權相對應的一種繼承權行使方式。我國《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即在被繼承人死亡的那一刻起,繼承人即享有繼承權。因此,如果繼承人不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則視其為接受繼承,但在遺產分割前,一旦繼承人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視為其自繼承開始就放棄繼承權;不但對遺產不享有權利,對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不承擔義務,而且對遺產的孳息也不享有權利。繼承權的放棄,一經繼承人的意思表示,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二、對于繼承與放棄的認識觀點。
對于繼承的承認與放棄是身份行為還是財產行為,學術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繼承放棄產生繼承人身份的確認,故為身份行為;第二種觀點認為,繼承的接受與放棄兼產生繼承人身份確認與遺產歸屬兩個方面的效果,故為身份行為與財產行為相復合的行為,且以財產性更為濃厚;第三種觀點認為,繼承的放棄是以繼承人具有繼承資格為前提的,并不產生繼承人身份的確認,而僅發生遺產歸屬的效果,因此繼承的接受與放棄為財產行為而非身份行為。我們認為,現代繼承制度為財產上的繼承,繼承接受與放棄的標的均是財產上的權利或義務,而非帶有人身性質的權利義務。因此,接受或放棄繼承權應視為一種財產行為。
第三、被放棄的繼承份額的處理。
被放棄的繼承份額就在參加繼承的繼承人中分配。如果表示放棄繼承的是遺囑繼承人,則放棄的份額應當轉歸法定繼承人繼承。如果放棄繼承的是法定繼承人,其應繼承份額由其他法定繼承人按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繼承;如果放棄繼承的是被繼承人的唯一法定繼承人時,被繼承人的遺產歸國家或集體享有。根據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放棄繼承權的人不繼承遺產,通常條件下,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也就可以不負清償的責任。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既不表示接受又未表示放棄時,便推定為放棄接受遺贈。被放棄的遺贈財產,按法定繼承辦理。遺囑人沒有法定繼承人時,即收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主動放棄或法定期限屆滿沒有表示接受而實際放棄遺贈的受遺贈人,不再承擔遺贈人所附加的有關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樣的裝修合同無效
2020-12-28行政訴訟選擇管轄的適用情形
2021-03-19法律如何規定溢價收購
2020-12-11借法人資金需要寫借款協議嗎
2021-03-18未婚生子會被罰款嗎
2021-01-07子女拒付贍養費怎么辦
2020-11-21以前的贍養費能主張嗎
2021-03-21確認勞動關系糾紛能否主張賠償
2021-02-20冒領退役軍人傷殘撫恤金如何處罰
2020-12-28代拍協議范本
2021-01-31在合同中分工責任不履行怎么辦
2021-01-30給人幫忙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16可變更勞動合同的情況有哪些
2020-11-23聘用中國雇員勞務合同范本
2020-11-11投資型保險的費用及給付型態
2020-11-30交通事故本車人員受害能否要求保險公司賠償
2021-02-06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拼車族應該如何購買車險
2021-01-10摩托車沒有保險發生事故有多少責任
2021-01-27如何進行保險索賠呢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