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在現實生活中也發生得很多,民事案件解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或者請第三方仲裁,還有就是通過訴訟。但法院受理民事案件還是有一定條件和范圍的,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民事案件受理范圍相關規定。
民事案件受理范圍相關規定:
1.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即民事訴訟的主管范圍,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權限范圍。確定民事訴訟的主管,也就是劃定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受案范圍,明確哪些糾紛屬于法院民事審判權的范圍,哪些糾紛不屬于民事審判權的范圍。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2.民事訴訟主管的對象是發生爭議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這也是確定民事訴訟主管范圍的基本標準。凡不屬于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爭議,人民法院均不得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3.人民法院主管的民事案件范圍,可依據《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規定的民事案件案由確定。該規定將民事案件案由的編排體系劃分為10類第一級案由;在第一級案由項下細分為43類第二級案由;在第二級案由項下列有424種第三級案由;在部分第三級案由項下還列有第四級案由。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2011〕41號,2011年2月18日)。
4.人民調解委員會有權調解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均有權審理。對人民法院和人民調解委員會都有權處理的糾紛,爭議的一方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由人民法院主管;調解不成或調解達成協議后反悔,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由人民法院主管;因履行調解協議或者對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由人民法院主管;雙方當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效力的,由人民法院主管。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二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當事人之間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三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鄉(鎮)人民政府有權處理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均有權審理。一方當事人申請鄉(鎮)人民政府處理,另一方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民事糾紛,由人民法院主管。經鄉(鎮)人民政府處理后,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仍然作為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主管。
適用依據:
《民間糾紛處理辦法》(司法部令第8號,1990年4月19日)第三條:“基層人民政府處理民間糾紛的范圍,為《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的民間糾紛,即公民之間有關人身、財產權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糾紛。”
《民間糾紛處理辦法》第九條:“一方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糾紛,以及基層人民政府已經處理過、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和理由的糾紛,基層人民政府不予受理。”
《民間糾紛處理辦法》第二十一條:“基層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當事人必須執行。如有異議的,可以在處理決定作出后,就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超過十五天不起訴又不執行的,基層人民政府根據當事人一方的申請,可以在其職權范圍內,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執行。”
6.對于人民法院與鄉(鎮)人民政府以外的行政機關均有權處理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主管優先,即一方當事人請求行政機關處理,另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由人民法院主管。行政機關的處理行為屬于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屬于行政訴訟的主管范圍;行政機關的處理行為不屬于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仍可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項:“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三)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7.對于勞動爭議,人民法院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主管范圍相同,但在序位上,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管優先于人民法院主管。即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并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由人民法院主管,不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九條:“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五十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8.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后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由仲裁機構受理,排除人民法院主管;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其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二)項:“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五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后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其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但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不成立、無效、失效、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
9.當事人之間未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以及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不成立、無效、失效、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五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后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其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但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不成立、無效、失效、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
10.在人民法院首次開庭前,被告以有書面仲裁協議為由對受理民事案件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仲裁協議實際上有效),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六條:“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未對人民法院受理該案提出異議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人民法院應當繼續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六條:“在人民法院首次開庭前,被告以有書面仲裁協議為由對受理民事案件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一)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已經確認仲裁協議有效的;(二)當事人沒有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的;(三)仲裁協議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且不具有仲裁法第十七條規定情形的。”
11.民商事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因此在作出仲裁裁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九條第一款:“仲裁實行的一裁終局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2.當事人在民商事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銷或裁定不予執行,又未重新達成仲裁協議的情況下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九條第二款:“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五款:“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七十八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后,當事人對該裁定提出執行異議或者復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可以就該民事糾紛重新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3.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后,當事人對該裁定提出執行異議或者復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七十八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后,當事人對該裁定提出執行異議或者復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可以就該民事糾紛重新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4.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但未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其后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7號,2005年12月26日)第十三條第一款:“依照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沒有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而后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5.仲裁機構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決定后,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的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仲裁機構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決定后,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的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6.在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如果是同一民事主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民事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則民事糾紛由民事訴訟主管,經濟犯罪嫌疑按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確定主管,人民法院應當將兩者分開處理。在審理相關聯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時,通常采用“先刑后民”的原則,先作出刑事裁判,其既判力及于民事案件。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1998〕7號,1998年4月21日)第一條:“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并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并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并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17.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應當向有關人民政府申請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提起訴訟的,屬于行政訴訟的主管范圍,人民法院不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18.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2005年3月29日)第一條第二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19.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因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在成員之間就具體分配比例產生的糾紛,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三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人民法院對農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分配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答復》(法研〔2001〕51號,2001年7月9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因收益分配產生的糾紛,屬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當事人就該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修改后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村民因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問題與村民委員會發生糾紛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答復》(法研〔2001〕116號,2001年12月31日):“農村村民因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問題與村民委員會發生糾紛人民法院的受理問題,參照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人民法院對農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分配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答復》(法研〔2001〕51號)辦理。法研〔2001〕51號答復認為,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農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分配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農村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研究意見》(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司法研究與指導》2012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134頁):“有關部門就農村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是否受理問題征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意見。我室經研究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因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在成員之間就具體分配比例產生的糾紛,屬于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當事人就該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0.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應當向有關人民政府申請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提起訴訟的,屬于行政訴訟的主管范圍,人民法院不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十七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21.屬于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因行政指令而調整劃撥、機構撤并分合等引起的房地產糾紛,因單位內部建房、分房等而引起的占房、騰房等房地產糾紛,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圍。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房地產案件受理問題的通知》(法發〔1992〕38號,1992年11月25日)第三條:“凡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起訴條件的屬于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因行政指令而調整劃撥、機構撤并分合等引起的房地產糾紛,因單位內部建房、分房等而引起的占房、騰房等房地產糾紛,均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范圍,當事人為此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可告知其找有關部門申請解決。”
22.有限制起訴條件的案件,在受限制的一定期限內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六)項:“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款:“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的規定不予受理。”
23.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提出離婚的,人民法院除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的以外,不予受理。
適用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四條:“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24.當事人的起訴構成重復起訴且法律、司法解釋無除外規定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適用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25.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或者因繳費年限、繳費數額等發生爭議的,應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6.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有關社會保險的勞動爭議事項,如果已被《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由社會保險管理部門負責處理的事項,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7.當事人就履行調解書過程中產生的新的爭議事實另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8.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公證債權文書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后,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就債權爭議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9.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調解組織主持達成的調解協議,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申請后,當事人就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30.人民法院裁定確認調解組織主持達成的調解協議有效后,當事人重新提起訴訟或者就確認裁定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1.申請執行期限超過以后達成和解或者因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致使逾期申請執行的,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按照和解協議履行或者賠償因不履行和解協議而帶來的損失,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32.當事人不履行執行中的和解協議,如尚未超過申請執行期限,對方當事人以該執行和解協議產生新的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應受理;已經受理的,應裁定駁回起訴。
33.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司法鑒定意見有異議,直接起訴鑒定機構,要求確認鑒定意見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4.當事人基于已經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所確定的事實,對相同的被告以同一訴訟標的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5.原告提出訴訟請求并經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又以實際爭議標的額超出原訴訟請求為由,就超出的數額另行起訴的,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36.因中央級“撥改貸”、“特種撥改貸”及“基本建設經營性基金”轉為國家對企業的出資而引起的糾紛,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7.因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38.因執行拍賣合同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39.當事人的案涉行為涉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可能因此受到行政處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受理。
影響民事案件的受理》,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13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165頁)
40.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經民事調解書確認并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又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予受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圍相關規定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若有民事案件要上訴的,一定要符合上述范圍內的,法院才會受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如果你還有任何的法律疑問,都可以來電咨詢我們律霸網站的專業律師,我們會根據你的具體問題進行解答,切實維護你的合法利益。
民事訴訟案件的立案條件有哪些?
法院民事調解的內容有哪些?
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圍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協商解除合同是否要通知
2021-01-19新修訂的商標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內容
2021-02-10探望權如何中止
2020-11-20贍養費能一次清嗎
2021-03-07失能老人怎么照顧贍養
2021-02-06小區衛生差可以拒交物業費嗎
2020-12-29哪些情形下可以討回購房定金
2021-01-25受欺詐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嗎
2020-11-17如何對倉儲物進行入庫驗收
2020-12-15違反約定一房多賣,一房多賣構成犯罪嗎
2021-02-06什么是勞務經濟
2020-12-21不賠錢解雇員工的方法
2020-11-30肇事司機死亡,可否要求其家屬賠償
2021-01-22對每一危險單位的風險管理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10《人身保險新產品》六大亮點修改 消費者維權有章可循
2021-02-03保險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
2021-03-07交通事故保險不理賠怎么辦
2020-11-13保險合同解除權的分類有哪些
2021-01-02保險代理人的職責是什么
2021-03-04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的內容是什么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