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付因山林權屬糾紛與被告人**運軍發生爭執。在爭執過程中,林*付惡語傷人,被告人**運軍抓住林*付的衣領住后一推,林*付站立不穩,后退三步頭部著地。被告人**運軍急忙把林*付拉起來,并送其回家。回家后林*付出現嘔吐癥狀,家人請急救車送醫院,在到達醫院前,林*付停止呼吸。被告人**運軍因故意傷害罪被公訴機關提起公訴,林*付的妻子薛*蘭(已孕5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薛*蘭的胎兒是否有權利要求被撫養人生活費問題上,合議庭發生爭議。
[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胎兒無權請求被撫養人生活費。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胎兒尚未出生,仍在其母體體內,尚未成為法律上的人,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更不用說享有民事權利。林*付被**運軍傷害致死,被告人**運軍有賠償林*付生前被撫養人生活費的義務,但胎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胎兒不能請求被撫養人生活費。
另一種意見認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被撫養人為死者生前撫養的人。胎兒雖然沒有出生,但胎兒的出生是會必然發生,胎兒必將會成為死者生前撫養的人,死者對胎兒的法定撫養義務具有可期待性。胎兒的父親死亡,胎兒受到的損害是消極損害,即所失利益。所失利益是指喪失本應該獲得的利益,也叫逸失利益,賠償義務人**運軍應當給予賠償,因此,胎兒有權要求被撫養人生活費。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被撫養人生活費屬于期待權
按照《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侵害他人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對于死亡賠償我國立法解釋上采納的是“撫養喪失說”。自然人因遭受人身損害而死亡,其權利能力消滅,法律主體資格不復存在,因此,死者不能以權利主體資格主張死亡賠償,此時的賠償權利人實際上是死者的近親屬,即間接受害人,對間接受害人而言,其因直接受害人死亡所蒙受的財產損失依據“撫養喪失說”計算。即受害人死亡后。其生前依法定撫養義務供給生活費的被撫養人因此推失去生活來源,賠償義務人對此應當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規定,被撫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撫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未成年近親屬;被撫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撫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可見,法律規定的被撫養人年齡都是假定的、可期待的,即把所有的未成年人都預定為十八歲、把所有的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都假定可活至八十周歲。胎兒在母體內,其法定撫養義務人之一因他人的原因而失去撫養能力,胎兒就失去了可預期獲得生活費的權利,依據法律對未成年人撫養年齡設定標準,也應設定胎兒一出生必定是活體,因此,胎兒有權要求賠償義務人支付撫養其至十八周歲的被撫養人生活費。
二、賦予胎兒的被撫養生活費請求權體現著養老肓幼法制原則
養老育幼是家庭的主要職責,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雖然胎兒在訴訟前沒有出生,但胎兒作為胚胎活體已客觀存在,因此可認為胎兒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主體,享有權利能力,享有被撫養的權利,這種權利從胎兒坐胎時就已經開始。胎兒請求父親林*付撫養的權利因林被**運軍傷害而中斷,中斷的原因是非法的,因此胎兒的被撫養至十八周歲的部分撫養費應由強力中斷行為人**運軍來補償,也就是被撫養人的生活費轉嫁到有過錯的加害人**運軍身上,這樣胎兒的被撫養權利才不會落空。
三、有利于保障被害人權益
依第一種意見,在胎兒出生后,胎兒是活體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向加害人要求被撫養人生活費,這樣做既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也是對被害人家屬失去親人的傷口再一次撕裂,既不利于被害人家庭盡快回復穩定的生活秩序,也不利于被告人的認罪伏法。被告人會認為被害人三番五次提出賠償不解,甚至反感,進而不履行賠償義務,有可能會出現法院的判決結果無法兌現,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無法落實的不利局面。因此賦予胎兒的被撫養人生活費求償權,有利于加害人與被告人雙方充分協調溝通、被告人真誠悔罪獲得被害人的諒解,雙方達成協議,使雙方生活秩序走向和諧。有人提出這樣會造成被害人獲利的現象,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其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規定,被撫養人有多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人均消費支出額或農民人均年生活消費費支出額。被撫養人的生活費法律給出最高標準限制;其二,刑事附帶民事按法釋(2002)17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進一步限制了受害人通過獨立民事訴訟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途徑,使死亡賠償嚴重失衡,所獲得的被撫養人生活費遠遠低于被害人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法律的規定不會出現被害人獲利的現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辦健康證可以異地辦理嗎
2021-03-11持股百分之五后增減百分之五時的公告
2020-12-30交通事故新規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0行政案件立案技巧和方法
2021-01-26什么是婚姻自由,婚姻自由的保護措施是什么
2021-02-06哺乳期內是否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2021-03-18連續工作滿十年中連續的理解
2021-02-17購買人壽保險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07人身保險合同概念特征是什么
2020-11-15保險利益與投保有什么關系嗎?
2021-01-12沒劃痕險怎么走保險
2021-02-09保險公司拒賠有哪些合法理由
2020-11-29保險代理人騙領客戶保險金構成何種犯罪
2021-01-28商業車險二次費改的正式落地實施
2021-02-26中國保監會關于2005年下半年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有關事項的
2020-12-21保險經紀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分別是什么
2021-01-07傷害保險 AccidentalInsurance
2020-11-08土地轉包和出租的區別是什么,土地出租合同
2021-01-21在拆遷補償方案中都包括什么內容
2020-12-20遇到拆遷,是選安置房還是選貨幣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