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權轉移下的當事人包括監護人、被監護人和受托人以及其他依法取得臨時監護權的人。不同的當事人在不同的監護關系中承擔不同的職責,分別享有相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
1、監護人的責任
監護人依法取得監護權,應按照設定監護的初衷,謹慎地履行監護義務,以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監護人履行義務以法定義務為限,對被監護人的人身和財產進行保護和照管。如損害被監護人的權益,應承擔賠償責任。但監護人履行職責,可以親為,也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將監護權轉移給他人行使。在此種情況下,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并不因為委托他人代為履行而告終止。如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仍應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二十二條規定:“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托給他人行使,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可見,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并不因監護權轉移給他人行使而免除。在這里,《意見》是采用了過錯推定責任來作為歸責原則,如監護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即從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事實中,推定監護人有于監督的過錯,應由監護人承擔責任。但值得注意的是,監護人委托他人代為履行監護職責,如給被監護人造成損害的,亦應對被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
2、被監護人的責任
按照監護的性質,監護制度中的被監護人主要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由于其不能辯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及預料自己行為的后果,因此要其承擔責任是不適當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只能為與其智力發育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其他民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在我國,法定代理人實際上就是監護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部分民事行為是由監護人代為行使,相應的亦由監護人承擔法律上的后果。但在侵權行為中,監護人代替被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并不意味著一切財產責任均由監護人承擔。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一三三條第二款的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有什么要求
2021-01-18合并債權債務包括資產嗎
2021-03-21產品銷售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0-11-09匯票出票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3-16丈夫同性戀能否構成離婚條件
2021-03-23事故責任認定書的性質如何
2020-12-03土地抵押的期房能備案嗎
2020-12-16離職了工資要次月發這違法嗎
2020-12-09民間借貸房屋抵押必須辦理抵押擔保手續嗎
2021-02-15入職是否要開無違法犯罪證明
2021-01-05公司結業不按照勞動法賠償怎么辦
2020-12-04競業限制對在校學生有效嗎
2021-02-23勞動保護費的支付標準是什么,如何保護未成年工
2021-01-21漢中市事業單位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1-17房屋火災屬于意外險嗎
2020-12-04年輕人如何買保險,買保險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12保險公司是怎么設立的
2021-01-14韶關山洪致3人失蹤1人死亡,有沒有保障自然災害的保險
2021-03-23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保險利益與投保有什么關系嗎?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