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法定監護。我國《民法通則》第17條第1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二是指定監護。《民法通則》第17條第2款規定:”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可知,我國立法上,對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的指定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由有關組織指定;二是由法院指定。其中前一種是后一種的必經程序,即對于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必須由有關組織作出指定,再不服的可申請人民法院作出撤銷指定的判決,并另行指定監護人;如果未經有關組織指定的,不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作出指定。
設立精神病人的監護人,首先須確認當事人為精神病人。但精神病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按照《民法通則》第19條規定,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宣告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是法院的職權,其他任何機關或組織都不具有這一職權,而且法院的這一職權不能主動行使,必須有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某一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法院受理后應依《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審理。審理中法院應當首先確認被申請人為精神病人。
依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條規定,“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對于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應宣告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則應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其近親屬得依《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的順序確定監護人。若近親屬就監護人的確定發生爭議,則應由有關單位或組織指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是多少
2020-11-09強制執行公證的概念是什么
2021-02-02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 規范工傷保險行政案件審理
2021-02-06試用期內不買社保違法嗎
2020-12-09常年法律顧問辦案是否另收代理費
2021-03-12民事訴訟申訴的范本怎么寫
2021-01-09車禍事故賠償協議
2021-02-14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訂婚后男方爽約彩禮需要退回嗎?
2021-03-13各級法院級別管轄范圍
2020-12-24宣告死亡的申請人范圍
2020-11-22什么情況下繼承權會喪失
2020-12-18公司房產抵押貸款程序是什么
2021-03-01貪污罪與挪用公款、挪用資金罪之異同
2021-02-12對事故認定書不服但又過了復核日期怎么辦
2021-02-04公司法人有什么權利,哪些人不得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2021-02-14小產權房合同受時效限制嗎
2021-03-17勞動者月中入職當月是否有工資
2020-11-22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數額是多少
2021-02-11試用期轉正工作總結范本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