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險撞行人誤工費賠償是怎么樣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 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一)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二)受害人因傷致殘的賠償項目除第1項外還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
第一,所謂誤工費,是指賠償義務人應當向賠償權利人支付的受害人從遭受傷害到完全治愈這一期間內(即誤工時間),因無法從事正常的工作或勞動而失去或減少的工作、勞動收入的賠償費用。關于勞動能力喪失進行的誤工費等費用的賠償,現階段世界各國所采用的理論依據主要有所得喪失說、勞動能力喪失說和生活來源喪失說三種學說,但我國在立法和司法實務中所采用的理論是生活來源喪失說。其與所得喪失說、勞動能力喪失說的根本區別在于:
一是該說對殘疾者勞動能力喪失賠償所依據的,并不是傷害前后勞動收入之間的差額,因而其與所得喪失沒有密切的關系;
二是該說確定受害人勞動能力的賠償,基本上不考慮受害人受害之前的體能、技能、教育狀態等勞動能力的構成因素,并以此確定所喪失勞動能力的價值指標,這樣,該說和勞動能力喪失所依據的標準也沒有任何關系。也就是說,生活來源喪失說理論認為,受害人勞動能力喪失或減少,必然導致其生活來源喪失,因而應當賠償受害人的生活補助費,使其生活來源能夠恢復。其賠償所救濟的,既不是勞動能力喪失的本身,也不是受害人致殘前后的收入差額,而是受害人致殘前后生活來源的差額。因此,基于侵權法的完全賠償的原則,盡管我國司法解釋中規定了"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的字眼,但賠償的標準并不是喪失的勞動能力,而是生活補助費。
第二,雖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3月9日發布的《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了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的退休年齡,但退休在某種意義上更多的是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的一種待遇,而廣大農村多數六七十歲的農民還不能享受這種退休待遇。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的大量增多,多數農村留守的六七十歲的男性農民不得不繼續承包著責任田,仍然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計,亦然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力,無須子女贍養。即使有子女給付贍養費,但這些六七十歲的男性農民中那些靠從事正常勞動取得收入的人,因遭遇侵害而無法從事正常勞動所失去利益也應當獲得賠償。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是城鎮或國家法定的企業已退休的人員,還有大量的被返聘的現象。因此,片面的以一定的年齡作為勞動能力喪失的依據,既無明確的法律依據,也與我國的國情、社情不相符。
第三,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均壽命不但得到相對的提高,而且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減弱與喪失也必然大大遲延。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目前人均壽命男71歲,女74歲。中國科學院2007年2月11日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指出,目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1. 8歲,到2010年將達到72.5歲。由此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20年計算。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規定中把"60歲"作為賠償年齡的上限,不僅越來越不符合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1. 8歲的實際,而且也不利于損害責任的增強和違法成本的增加。由此又說明,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年齡也應當予以遲延。
一起事故中,無論行為人是如何的,只要受害人不是故意讓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那么受傷的人始終是屬于受害方,應該依法得到相應的賠償,根據規定,人身賠償應該包括,醫療費用,武功費用,護理費用等等,如果行為人有全險的,保險公司在保險范圍內賠償。
交通事故:超高修理費、及虛構的誤工費租車費被駁回
2020年最新交通事故誤工費的賠償標準
誤工費賠償標準2020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服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許可決定怎么辦
2021-02-24銀行查資金流動算侵犯隱私嗎
2021-03-09商業秘密的網絡保密方法有哪些
2021-03-25什么是嫖宿幼女罪
2021-02-19父母包辦婚姻懲罰后果是什么
2021-01-01老年人有要求贍養人交付贍養費的權利嗎?
2020-11-18交通事故精神損失費最多賠償多少錢
2021-02-16私人之間房產抵押如何處理
2021-02-20質押關系還是保管關系是怎樣的
2021-01-15遺產繼承公證能改嗎
2020-12-12民法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0-11-17房產無償贈與孫女收稅嗎
2021-01-19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2020-12-07冒名頂替簽訂勞動合同的效力
2020-12-19勞務派遣合同和正式合同有什么差別
2020-12-13員工工傷身亡家屬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1-02-15工傷意外險理賠多少錢
2020-12-07車買過的交強險和商業險能退嗎
2021-03-11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是擇怎么樣的
2021-02-25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二)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