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歸納會計目標發展的基礎上,并通過對目標與功能概念的辨析,認為如今的會計目標實際上是對會計信息功能概念的錯位。進而,通過對實現會計信息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會計目標——反映主體真實的財務狀況,并認為現行會計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該目標基礎上的。
一、會計目標之統一
我國學者認為,“第一個將會計目標作為獨立范疇加以研究的是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伯斯(Staubus),1953年在其博士論文中有如下結論:公開公司財務報表應重視的是包括債權人在內的短期和長期投資人的信息需求,他指出,如果同意將提供對投資人決策有用的信息視為會計首要目的的話,接著應完成的任務是確定為滿足這種目的所需的信息種類,及提供這些信息的可能性?!币驗?,“沒有目標的系統,特別是不明確自己的目標的人造系統是不可想象的?!惫试诿绹鴷媽W會(AAA)1966年提出“財務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①的觀點之后,理論界就開始重視會計目標的研究;在《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ASOBAT),AAA所列舉的會計目標有:(1)對有限資源的利用作出決策,包括辨別重要決策領域并確定目標與方向;(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個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3)記錄(保存)與報告資源的受托責任;(4)有利于履行社會職能和社會控制。隨后,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1970年的《企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和會計原則》第4號(APBStatement4)報告中又再論會計目標,并提出其基本目標是向使用者提供助其經濟決策的數量化信息,同時,該目標也包括評估管理當局執行經管責任和其他管理責任。
不過,在以目標為起點進行理論則始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8年《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第1輯——“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的頒布。該報告認為財務報告目標有:(1)提供對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和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2)應該有助于現在的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使用者評估來自股利或利息以及來自銷售、償付、到期債券或貸款等收入和預期現金收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信息;(3)提供關于企業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以及使資源和對這些資源的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的影響;(4)提供關于企業如何獲得并花費現金的信息;關于企業的舉債和償還賬款的信息;關于資本交易的信息;關于可能影響企業的變現能力或償債能力的信息;(5)提供關于管理當局在使用業主委托給的經濟資源時是怎樣履行責任的信息;(6)提供對企業經理和董事們在按照業主利益進行決策是有用的信息。
隨著美國觀點的傳播,其他研究機構也推出自己的觀點。其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其前身于1989年公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提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關于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薄柏攧請蟊磉€反映管理層對交托給它的資源的經管成果或受托責任。使用者之所以評估管理層的受托責任或經管責任,是為了能夠作出經濟決策?!庇鴷嫓蕜t委員會(ASB)在1999年公布的“財務會計原則公告”提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提供主體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方面的信息,以供廣泛的投資者用于評估主體的經管責任和經濟決策”。經過多次修訂,我國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也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上述各研究機構觀點基本相同:會計報表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的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通常利用這些信息,以便評價受托責任或進行投資決策,實際上認可財務報表目標的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的并存。雖然兩種觀點對于具體會計目標的看法有所不同,不過,因為評價受托責任之“目的在于作出是否繼續維持和終止委托受托關系的決策”,實質上也是一種決策,故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并不排斥,會計目標可以統一為“提供用于決策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目標之錯位
如今的會計目標為受托責任之評估或投資方案之決策:會計報表使用者可能將會計信息用于受托人責任的評估——根據實際結果與事前所約定標準進行對比,從而決定該委托的維持或解除;也可以進行投資評估——由投資人根據特定目的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再加工,然后輸入到特定的決策模型中,從而決定進入、維持、退出該投資領域。但是,因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目標,而不同目標需要不同的信息;單一的、通-用的、格式化的會計報表根本無法滿足基于不同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會計信息不同且具體的需求。因此,可以認為現行的財務會計報表無法讓眾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過,從“決策有用觀”的“有用”二字中,使我們感覺到FASB所界定的不是會計目標而是會計信息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會計信息功能的現實表現。按語義學解釋,功用則是指“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或“效果”;通常該功用在實踐中被稱為“作用”,在理論上被稱為“功能”或“職能”。而目標是指“想要到達的境地或標準”,通常,“境地”是與一個行為或組織的“目的”相關,而標準則與產品“質量”相聯系。對于會計工作而言,其工作成果表現為一套會計報表或以會計報表為核心的會計報告,②這些承載會計信息的會計報表就是會計人員的工作“產品”,則會計(報表)目標實際上就是其“質量標準”。這里我們可以用物質產品的生產為例進行對比分析。對于產品生產而言,生產人員的工作目標是制造出合格的產品,而消費者的目標是通過使用產品來滿足其具體的需求,該滿足來自于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的使用,而不是該產品不必使用而自動產生的。因此,基于用戶需求而對產品提出的要求應當屬于產品之功能,既不是產品生產之目標又不是產品的質量標準。將這樣的關系移植到會計產品方面,現行決策有用觀下的、基于會計報表使用者需求所提出的會計目標實際上是會計報表本應當具有的功能、是會計信息實際使用后作用的體現,而不是會計人員的工作目標——編制報表時的目標。實際上,會計工作或者會計報表的目標應當是會計報表的質量標準,因為只要提供了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那么會計信息使用者就能夠通過自己的合理使用而實現自己的決策目標,實現會計報表之功效。
至此,我們應當發現:現行的會計目標實際上是會計功能(functionsofaccounting)的錯位,錯誤地將會計功能作為會計目標來界定的。究其原因,在于從使用者(消費者、用戶)的立場、而不是會計報表編制者的視角來看待、界定會計產品的目標了。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錯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對美國經驗的缺乏批判的全面借鑒。美國如今關于會計報表目標的表述看起來是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1輯,但我們應當知道該公告是建立在1973年10月由羅伯特·特魯布羅德委員會(RobertTruebloodcommittee)所提出的《財務報表的目標》(objectivesoffinancialstatements)的基礎上,該報告是在對用戶調查后所撰寫,是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建立的會計目標。該報告將會計信息使用者與會計報表編制人的目標混為一談,從而導致會計功能與會計目標的錯位了。即使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在1994年的再次研究,也沒有改變該所用模式。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對此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車與自行車相撞,自行車受傷了誰的責任
2021-02-05無房產證房屋轉讓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0-12-23被關在豬圈里與豬爭食 女子精神失常
2021-03-12道路交通誤工費怎么計算
2020-11-29有家暴的婚姻按法律怎么處理
2021-02-02單位集資房糾紛適用什么法律
2020-12-08商業銀行接管決定是否要公布
2021-01-05再審時變更訴訟請求怎樣進行
2020-11-16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有補償嗎
2021-01-09終止勞動合同必需簽訂協議嗎
2021-03-22勞務派遣合同終止情形
2020-12-07勞務派遣用工是否有探親假
2020-11-14新交通法規之實習期間上高速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8勞務外包協議書
2020-12-20飛機延誤2小時有賠償嗎
2021-01-19單獨的航班意外險不包括航班延誤責任
2020-11-21交通事故被保險人無責,保險公司被判賠償
2020-12-18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22相互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27保險合同終止的原因有哪些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