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審中,陳某和周某均稱當初確實存在十萬元債務,但兩人當時已經協商好了分擔份額,即此債務負擔并無爭議,故無須法院審理。目前雙方對十萬元債務已歸還了大部分。再審庭審中,陳某與周某表示將繼續想辦法按當初的約定歸還欠款,不愿意讓法院審查并確認債務負擔。
案例二:李某與王某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因共同生活所需欠下他人許多債務,后兩人感情破裂,女方李某起訴要求離婚。在人民法院調解下,雙方達成離婚協議,其中就債務五萬元約定由王某負擔四萬元,李某負擔一萬元。一年后,人民法院在另一起由李某與王某的債權人起訴的案件中,發現其中有一筆債務就近八萬元。
人民法院遂認為李某某與王某的離婚協議有規避債務的情形,決定對離婚案件中的財產部分進行再審。再審中,法院發現李某與王某的債務也不止八萬元,李某講大約有十五萬元,而王某講或許有十八萬元甚至更多,具體數字,兩人都說不清楚,也無法就債務承擔達成協議,導致法院很是為難。
案例三:原告古某訴被告丁某、傅某債務糾紛案。1997年至1998年間,傅某與古某做生意欠下古某4.2萬元債務,立有字據議長。兩被告系夫妻關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擁有價值5萬元的一套住房及其他財產。2000年六月間,兩被告辦理了離婚手續,約定財產歸女方丁某所有,債務歸男方傅某所有。2001年4月,丁某將房屋登記至自己名下,并聲明共有人為傅某。后丁某用該房屋作抵押擔保向銀行借款。
法院認為,傅某與丁某協議離婚時,約定房屋、家具等財產全部歸女方丁某所有,侵犯了債權人古某的合法權益,兩被告轉移財產的行為無效。遂判決傅某前古某貨款4.2萬元,由丁某在房屋范圍內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①]看完上述三則案例,總讓人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似乎法律的運用是非常呆板的,人民法院對離婚案件的裁判似乎也沒有確定力。于是,自然而然地便會產生一些疑問:夫妻協議離婚一定得就債務負擔進行協商嗎?如果協商一致了,其效力如何?而若協商不成,人民法院應否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負擔進行分配,其依據是什么?效力又如何?共5頁:
關于夫妻離婚訴訟中的法院分配債務負擔問題,多年來一直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之一,有人甚至主張讓債權人作為離婚案件訴訟中的第三人參加訴訟,以解除法官裁判時的困惑。
[②]然而,這終究未能得到立法的認同。其實,法院分配夫妻債務之妥當性問題,至少在十年前就有人指出來并提出了建議,主張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不應涉及具體的債務處理。
[③]直至近日,仍不斷有人呼吁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沒有必要審理夫妻對外債務。
[④]但為何時至今日,人民法院處理離婚案件仍然對分割夫妻債務念念不忘而難以割舍呢?有鑒于此,筆者也步他人后塵,為離婚案件可拋棄審理債務負擔吶喊幾句,只不過筆者將從另外一個視角提出自己的見解——
都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案)》
[⑤]增補了夫妻財產約定制的具體內容,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由此可見,夫或妻有將財產約定之內容告知債權人的義務,否則其債務仍及于夫妻二人。
這樣規定與我國《合同法》第八十四條關于“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的精神是一致的,體現了民法沉浮是信用的原則,既能保護夫妻的合法財產權益,又能維護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
但是,《婚姻法》也同時留給我們一些遺憾,如:在夫妻約定財產制的內容中,對于夫妻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家庭生活費用的負擔及債務清償責任等可否約定未予明確規定,而且,《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往往有可能侵害夫妻一方本人或該方的債權人的利益。因為夫妻共同生活,彼此之間互有日常家事代理權,故一方對外所負債務也可能是共同債務。再如,《婚姻法》對夫妻共同債務的清償未規定責任形式。
實務上僅是依據民法上的理論而進行的推導,從而認為夫妻應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卻并無婚姻法上的明確規定。根據民法原理,離婚時夫妻對依雙方協議分別負擔的共同債務,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當人,這些問題中,有的并非本文所論述的話題,但我們必定要將作為夫妻財產制內容一部分的夫妻共同債務,放在整個《婚姻法》的框架內進行分析。
相關知識:夫妻債務最新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2018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31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第二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四條本解釋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實婚姻離婚孩子怎么處理
2021-01-22婚外情第三者違法嗎
2020-11-21法人變更執行董事是否也要變更
2021-02-14車禍獲得賠償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22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行政處罰需要多長時間
2020-12-15偽造人事檔案如何處罰
2021-03-17公司開空頭發票負責人逃跑構成刑事犯罪嗎
2020-11-13申請破產后法人會被列入黑名單嗎
2021-01-21如何反家暴
2021-02-09什么時間可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1-03-14違約損害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不同
2020-12-03家庭贍養協議書
2020-11-14執行異議司法解釋
2021-01-13交通事故法院一審判決后對方不服上訴多久能判決
2021-02-25房子抵押給個人可以過戶嗎
2020-12-21老公動手打你怎么處理
2020-11-15雇傭關系傷殘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1醉駕拘役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11勞動保護費的支付標準是什么,如何保護未成年工
2021-01-21公司稱已繳納社保卻未交如何處理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