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行政訴訟第三人與行政第三人概念的區別
律師解答:行政第三人又稱“暗示第三人”[10],其定義為:對已做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約束,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潛在的或暗含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相關法律知識:行政第三人是大陸法系國家所使用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根據德國、日本的行政法理念,借鑒而來的。德國行政法學者指出,有些行政行為不僅對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他們稱為“收件人”)產生法律效果,而且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果,即所謂的“具有第三人效果”的法律行為,主要是指對第三人產生負擔效果的授益行政行為,典型的例子是侵害相鄰權人權利的建設許可。[7]日本學者也強調在建筑確認等復效性行政行為中,行政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地位、能否參加聽證程序、在撤銷訴訟中能否享有原告的資格等問題都值得研究。[8]在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們將德國學者的“具有第三人效果的行政行為”和日本學者的“復效性行政處分”稱為“第三人效力處分”,即對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也產生影響的行政行為,并對行政行為中的第三人在理論和實踐中給予了一定的研究和關注。[9]
行政第三人又稱“暗示第三人”[10],其定義為:對已做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約束,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潛在的或暗含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特征是:(1)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相區分的第三方主體,他不能獨立于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而存在,須依附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關系而存在;(2)與已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這種間接利害關系是指與行政行為直接指向人或相對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3)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機關當初做出針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行為時,未將其列入行政程序中考慮的人,即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為將其當作當事人看待,或者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并非針對行政相對人之外的人,但是因為其行政行為作出之后可能影響他的利益的人;(4)行政第三人是潛在的或暗含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第三人與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上的一對概念,是實體法上的概念,而行政訴訟第三人是行政訴訟法上的概念,是程序法上的概念。實體法上的第三人在進入訴訟程序后可能因為一定的轉換而成為訴訟程序上的當事人。行政第三人在行政訴訟中,可能以原告的身份存在,也可能以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身份存在。行政訴訟第三人在法律關系中,有可能是行政相對人的形式,也有可能是行政第三人的形式存在。
行政第三人與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有聯系和區別的,行政第三人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是行政訴訟第三人,但是,二者絕對不是同一概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征地和征地有哪些差異
2021-01-13侵犯商業秘密罪處罰怎么規定
2020-12-01如何書寫遺囑
2021-01-09中國公民能不能在外國結婚
2021-03-02采購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03申訴和再審不是一回事嗎
2021-02-12競業限制離職不補償是否生效
2020-12-29公司可否不經過員工同意而調動崗位
2021-01-01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1-04無效的勞動合同還需要解除嗎
2020-12-12競業限制協議效力無效的規定是啥
2021-02-19離婚了簽署的借條有效嗎
2020-12-14五五分成保險是怎樣賠償的
2021-01-17哪些事故三責險要理賠
2021-03-17購買財產保險后要注意什么
2021-02-24人民財產保險理賠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9交強險實施后車禍是如何進行賠付的
2020-12-22保監會等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20-11-09法律對土地承包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3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管理的規定的具體內容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