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行政訴訟第三人與行政第三人概念的區別
律師解答:行政第三人又稱“暗示第三人”[10],其定義為:對已做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約束,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潛在的或暗含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相關法律知識:行政第三人是大陸法系國家所使用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根據德國、日本的行政法理念,借鑒而來的。德國行政法學者指出,有些行政行為不僅對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他們稱為“收件人”)產生法律效果,而且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果,即所謂的“具有第三人效果”的法律行為,主要是指對第三人產生負擔效果的授益行政行為,典型的例子是侵害相鄰權人權利的建設許可。[7]日本學者也強調在建筑確認等復效性行政行為中,行政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地位、能否參加聽證程序、在撤銷訴訟中能否享有原告的資格等問題都值得研究。[8]在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們將德國學者的“具有第三人效果的行政行為”和日本學者的“復效性行政處分”稱為“第三人效力處分”,即對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也產生影響的行政行為,并對行政行為中的第三人在理論和實踐中給予了一定的研究和關注。[9]
行政第三人又稱“暗示第三人”[10],其定義為:對已做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約束,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潛在的或暗含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特征是:(1)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相區分的第三方主體,他不能獨立于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而存在,須依附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關系而存在;(2)與已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這種間接利害關系是指與行政行為直接指向人或相對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3)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機關當初做出針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行為時,未將其列入行政程序中考慮的人,即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為將其當作當事人看待,或者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并非針對行政相對人之外的人,但是因為其行政行為作出之后可能影響他的利益的人;(4)行政第三人是潛在的或暗含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第三人與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上的一對概念,是實體法上的概念,而行政訴訟第三人是行政訴訟法上的概念,是程序法上的概念。實體法上的第三人在進入訴訟程序后可能因為一定的轉換而成為訴訟程序上的當事人。行政第三人在行政訴訟中,可能以原告的身份存在,也可能以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身份存在。行政訴訟第三人在法律關系中,有可能是行政相對人的形式,也有可能是行政第三人的形式存在。
行政第三人與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有聯系和區別的,行政第三人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是行政訴訟第三人,但是,二者絕對不是同一概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產公證費收取標準
2021-03-04網貸下架造成逾期怎么辦
2020-12-25如何注冊專利
2021-03-09剝奪政治權利的相關司法解釋都有些什么
2021-03-16個人獨資股權贈與如何辦理
2021-03-09報道稱妻子舉報前夫是否侵害妻子名譽權
2021-01-13二審移送管轄裁定書能否再審
2021-02-25交通事故誤工費由誰出,誤工費證明怎么開
2021-03-22競業禁止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08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勞動關系轉移協議
2021-01-09實習證明格式是怎樣的
2021-02-20壽險理賠時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家庭財產保險中的分攤條款
2020-11-08含有死亡給付的綜合性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認定
2020-12-20完善保險合同告知義務制度的思考
2021-01-22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差別有哪些
2020-11-20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摩托車發生事故如何快速理賠
2020-11-17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