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
在我國相關職務人有權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利,進行相應的職務行為。但我國的法律有著明確的規定,這類人員在進行行使時要擔負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那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呢,下面小編就這類問題為大家進行相應的解釋。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我國關于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如下: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職務行為的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準。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民法中規定的職務行為是指行使權力的當事人在企業中或政府機關單位擁有一定的權利,在行使的過程中,如對相關當事人造成一定傷害的的,我國的法律要求這類人要負有一定的民事責任。
?職務侵占罪侵犯的法益有哪些?
?侵占罪與職務侵占罪有什么區別?
?職務侵占罪可以自訴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書一般幾天能拿到
2021-01-20行政案件的追究時效
2020-11-11雙方合伙公司財產怎么分配
2021-03-12不安抗辯權什么時候行使
2021-01-16如何對債權進行分類
2020-12-07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學生被拐賣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7何為房地產估價
2020-11-20用人單位末位淘汰解除勞動合同合不合法
2021-01-03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
2021-01-20貨物運輸保險的特點
2021-03-01定值保險合同和不定值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2-23提車保險有哪些
2021-03-14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2交通事故認定書可以作為保險理賠的依據嗎
2020-11-29保險欺詐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2021-03-05保險法釋義第一百六十六條是怎樣的
2021-02-252025年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怎么辦
2020-12-1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轉包協議條款不合法影響轉包效力嗎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