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有很多老人選擇了遺贈撫養,也就是被扶養人與撫養人簽訂遺贈撫養協議,由撫養人負責被扶養人的生養死葬,而被扶養人死后財產歸于撫養人,但是在實踐中卻出現被扶養人去世后,留有遺贈撫養協議和醫囑同時存在的情況,那么遺贈撫養協議與遺囑的效力哪個優先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遺贈撫養協議
遺贈扶養協議,是遺贈人與扶養人之間訂立的,確定遺贈與扶養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這里的“扶養人”是指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或集體所有制組織。這種協議規定,扶養人承擔遺贈人生養死葬的義務,并于遺贈人死后取得其遺產。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遺贈扶養協議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公民之間的遺贈扶養協議。《繼承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一般來說,這里的遺贈人是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獨立生活存在困難而需要他人照顧的老人。他享有受扶養人扶養的權利,負有死后將其遺產遺贈給扶養人的義務。這里的扶養人一般是遺贈人的親屬、街坊鄰居或者其他親朋好友等。他負有扶養遺贈人、承擔其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接受遺贈人遺贈財產的權利。這里須強調的是:遺贈扶養協議中的扶養人不能是法定繼承人,因為法定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具有法定的互相扶養和互相繼承的權利義務關系,用不著以協議的形式來確定。另一類是公民與集體所有制組織之間的遺贈扶養協議。《繼承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公民可以與集體所有制組織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集體所有制組織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這里的遺贈人一般是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鰥寡孤獨的“五保戶”老人,他們享有受其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扶養的義務。集體所有制組織,一般是指“五保戶”、承擔其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五保戶”遺贈財產的權利。
二、什么是遺囑繼承
遺囑繼承就是公民可以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也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數人繼承。
三、遺贈撫養協議與遺囑的區別
1、二者的受讓主體不同。遺贈扶養協議的受讓人必須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自然人,或國家及其他社會組織。而遺囑繼承中的受讓入,即繼承人必須在法定繼承人范圍內,且必須是自然人;
2、二者所指向的客體范圍不同。遺贈扶養協議的客體只包括財產權利,不包括消極的財產義務,但執行遺囑不得妨礙清償遺贈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而繼承的客體范圍不僅包括財產權利還包括財產義務。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以被繼承人的實際遺產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繼承人可不予清償,但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但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四、遺贈撫養協議與醫囑的效力哪個優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條規定:“被繼承人生前與他人訂有遺贈 扶養協議,同時又訂有遺囑的,繼承開始后,如果遺贈扶養協議與遺囑沒有抵觸,遺產分別按協議和遺囑處理;如果有抵觸,與協議抵觸的遺囑全部或部分無效。”可見,當遺贈撫養協議、遺囑和法定繼承發生沖突時,遺贈撫養協議先于遺囑和法定繼承,而遺囑繼承又先于法定繼承。
“遺贈撫養協議與遺囑的效力哪個優先”,通過最高法的意見可知,如果被扶養人生前同時訂立了遺贈撫養協議和遺囑,遺贈撫養協議效力會優先于遺囑。因為一般此時撫養人已經依遺贈撫養協議履行了自己的撫養義務,根據權利和義務對等原則,他也應該享受到跟自己義務對等的權利,也就是遺贈撫養協議所約定的財產權利。如果對遺贈撫養與繼承權之間的問題還有疑問,歡迎登陸律霸咨詢。
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那個優先?
有效遺囑應該具備的條件
遺囑繼承,法定繼承,遺贈繼承的復合繼承案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鑒定書下來后多久可失效
2021-03-06停車場車被扎破管理人有責任嗎
2020-12-29法院分割財產要多久
2021-02-09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
2020-11-18車禍后賠償流程
2021-03-26產品怎么簽訂免責合同
2021-01-04法律中規定的合同保全措施有哪些
2021-01-27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代書遺囑的有效條件及見證人資格
2021-03-16政府回購房土地出讓金要交多少
2021-03-21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集資房與經濟適用房的區別
2020-11-28申請財產保全需要抵押財產嗎
2021-02-17用他人身份證入職會被處罰嗎
2021-02-22在什么情況下與員工簽訂勞務合同
2020-11-23勞動關系轉移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25保險人哪些情況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0-12-25第三者責任保險的成立要件
2021-02-17保險合同為單務合同對不對
2020-11-28財產保險如何變更受益人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