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訴訟的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是國家公權力解決民事糾紛的典型機制。在法律社會,它處于正統的地位。確立普遍的訴訟管轄權是現代法制社會的標志之一,法制國家在限制權利人通過自力救濟實現權利的同時,賦予權利人可基于民事糾紛的事實要求國家司法機構進行裁判的權利,即訴權。與此相對應,另一方面則賦予司法機構受理、解決當事人提交的民事糾紛的(尤其是其他途徑無法解決的糾紛)廣泛權力,稱之為訴訟管轄權。訴訟管轄權強調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規定的權利人的權利獲得實現,具有嚴格的規范性、強制性和廣泛性的特點。
訴訟管轄權直接來源于法律規定,無需雙方當事人授權,因此,它的行使、運作具有嚴格的規范性。每一環節、過程都有嚴格的規定,以限制恣意和維護公平。除非法律明文規定,不得由當事人協議變更,更不得由法官任意處置。例如法院受理案件必須滿足民事訴訟法相應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規定,形式要件包括提交訴訟狀(特殊情況也可口頭起訴)、繳納訴訟費用;實質要件包括:原告主體資格必須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告明確,具體的訴訟請求和理由,并且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符合人民法院的管轄規定等等。司法權轄權的強制性首先表現在管轄強制上,只要一方當事人起訴,并符合起訴條件,法院就獲得了該案的管轄權,而不論另一方當事人是否同意。其次,法院享有采取強制措施的廣泛權利,為保障訴訟管轄權的順利實施。例如我國民訴法規定,對于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可以采取拘傳的強制措施,以保障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而訴訟管轄權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案件受理的范圍上,只要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產生的糾紛,法院均具有訴訟管轄權。正因為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涌現出的各種新型社會矛盾通過司法途徑得以妥善解決。
在仲裁制度被國家法律認可后,國家出于對當事人私權自治的尊重,承認當事人有權在其自治范圍內通過仲裁協議將爭議交付他們自己選擇的裁判者仲裁解決,使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構成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仲裁協議的存在顯然會影響到法院訴訟管轄權的行使,為避免仲裁機構與司法機關管轄之間的直接沖突,在一方當事人就特定爭議不按照仲裁協議的約定參加仲裁,而是向法院起訴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強制當事人履行其在仲裁協議中承擔的將爭議提交仲裁解決的義務,那么當事人訂立的仲裁協議也就毫無意義。因此,仲裁協議在對仲裁機構產生授權效力的同時,也對國家司法機關產生失權效力,即一方面仲裁協議具有賦予仲裁機構管轄權的效力,另一方面則排斥了法院的訴訟管轄權。
(一)國際公約的規定
有關仲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仲裁協議具有妨礙訴訟、排斥司法管轄的效力。1923年《日內瓦議定書》第4條規定:“締約國法院在受理當事人之間訂有仲裁協議的契約爭議時,應依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將該糾紛交付仲裁。”從而確立了法院受理的契約爭議存在仲裁協議的情況下,應當應一方當事人申請,不但終止訴訟程序,而且應“將該糾紛交付仲裁”的“排斥訴訟”的模式。此后,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1958年《紐約公約》繼續沿用了《日內瓦議定書》的模式。該公約第2條第3款規定:“如果當事人就訴訟事項訂有仲裁協議,締約國法院受理訴訟時,應一方當事人申請,命當事人提交仲裁。”1985年《示范法》在繼承《日內瓦議定書》和《紐約公約》上述規定的同時,擴大了仲裁協議對訴訟管轄權的排斥范圍,使其更加明確、具體、易于操作。按照該法規定,就仲裁協議的標的向法院起訴時,如果一方當事人在實體答辯之前向法院提出要求執行仲裁協議,法院應讓各方交付仲裁。并且,按照該法規定,即使訴訟已經提起,仍然可以開始或繼續仲裁程序,并可作出裁決。《示范法》的這一規定得到了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的效仿,目前,已經超過4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直接采用了《示范法》的條款。從而使《示范法》的上述規定在國際范圍內得到較普遍的推廣。
(二)、各國國內立法的規定
各國立法中,仲裁協議具有妨礙直訴的訴訟法效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由于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尤其是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各國的具體規定卻存在一定差別,體現了各國對此問題所持觀點的差異。
1、法院依職權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按照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1458條的規定,“根據仲裁協議提交仲裁庭的爭議若提交到國家法院,該法院應拒絕管轄。”即使“仲裁庭仍未受理此事,法院也應拒絕管轄,除非仲裁協議明顯無效”。顯然按照法國法律的規定,法院對于訂有仲裁協議的爭議絕對沒有管轄權,法院受理案件時,負有主動審查的職責,如果發現當事人之間訂有有效的仲裁協議,法院就應依職權駁回當事人的起訴。在這種立法模式下,仲裁與訴訟是并行存在的的兩種糾紛解決方式,當事人一旦以協議的形式選擇了仲裁,在相應的仲裁機構獲得就特定爭議進行裁判的完整權力的同時,法院也就失去了就該爭議的裁判權。在法院受理爭議后,依職權審查是否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一旦發現當事人就該爭議訂有有效的仲裁協議,法院應當主動拒絕管轄,駁回當事人的起訴。
2、法院依一方當事人抗辯駁回另一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按照荷蘭《民事訴訟法典》第1022條第1款規定,法院受理的爭議涉及到已訂有仲裁協議的,如果一方當事人在提出答辯前引述現有協議,則法院應宣布無管轄權,除非該協議無效。此外,德國1998年《仲裁法》、韓國2002年《仲裁法》等許多國家立法也有類似的規定。在這種機制下,當事人訂有仲裁協議并不必然排斥法院的訴訟管轄權。在一方當事人就仲裁協議約定的事項向法院起訴后,法院是否擁有管轄權要依另一方當事人的態度而定,如果另一方當事人以存在仲裁協議為由提出抗辯,法院的管轄權才被排除,如果另一方當事人并未援引仲裁協議進行抗辯,而是對爭議事項進行了實體答辯,法院也就取得了該案的管轄權。這種制度的設計顯然更加符合對當事人最新意愿的尊重。既然當事人可以合意選擇以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當然也可以合意放棄這種選擇。在一方當事人不顧仲裁協議的存在而向法院起訴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不但不對司法管轄的管轄權提出異議而且進行實體答辯的行為,已經表明了雙方合意放棄了原有的仲裁協議,此時,如果法院仍然以存在仲裁協議為由,強迫當事人提交仲裁,實質上違背了當事人的意愿。
瑞典1999年《仲裁法》在確立法院可依一方當事人抗辯駁回另一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的原則后,為防止一方當事人利用仲裁程序拖延糾紛的解決,給當事人行使抗辯權設置了條件。按照該法規定,當事人如果反對提出仲裁申請;或者未在規定的期限內指定仲裁員;或者未在規定的期限內繳納他應承擔的仲裁員費用的保證金。那么他就失去了依據仲裁協議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權利。瑞典仲裁法靈活運用了民事訴訟中的禁反言原則,把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的消極行為作為其放棄仲裁協議的默示行為。對一方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存在以上消極行為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向法院起訴,該消極方當事人就失去了依據仲裁協議的抗辯權。瑞典仲裁法的這一規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拖延仲裁程序的當事人進行規制,并賦予另一方當事人以重新選擇爭議解決方式的權利。
3、法院依當事人申請中止訴訟程序
英國1996年《仲裁法》第9條詳細地規范了仲裁協議與法院訴訟管轄權的關系。該條第1款規定:“如訴訟針對仲裁協議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無論本訴抑或反訴),所涉及的事項依仲裁協議應提交仲裁,該方當事人(經向對方當事人發出通知后)可向訴訟發生地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法院中止有關上述事項的程序”第4款規定:“當事人依本條規定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應同意中止,除非法院認為仲裁協議無效、不可執行或不能執行。”從而形成了具有英美法系特色的法院依當事人申請,作出中止訴訟程序的裁定。在這種機制下,仲裁協議本身并不必然排斥訴訟管轄權,雖然英國法院總是出于對當事人意愿的尊重,傾向于執行仲裁協議。但法院對于仲裁程序中發生的諸多問題在許多種情況下仍然可以不顧仲裁協議的存在而自由做出裁定。在這種機制下,法院的管轄權實質上并未被排除,只不過法院出于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并不輕易否定仲裁協議的效力。
(三)簡要評述
應以何種模式建立仲裁協議排斥訴訟管轄權制度,各國仲裁立法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仲裁協議是當事人對自己訴權的合意處置行為,從契約必須遵守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對當事人訴權的約束,當事人既然選擇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就應當遵守其承諾,在糾紛發生后提交仲裁解決。其次,從法院的角度講,訴訟管轄權的行使應受到當事人意愿的約束,具有消極性,不宜主動行使。在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時,只有應另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方可終止訴訟程序,命當事人提交仲裁解決糾紛。在另一方當事人并不反對司法管轄的情況下(默示放棄仲裁協議、參與訴訟),法院應善于掌握當事人的最新意思表示,而不應武斷地拒絕管轄,命當事人提交仲裁。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紐約公約》以及德國等國家就該事項的仲裁立法是比較科學的。
二、仲裁協議排斥訴訟管轄權的理論基礎
仲裁協議是當事人就解決民商事爭議達成的糾紛解決協議,本質上是民事主體對自己私權的處分行為,但在一方當事人違反仲裁協議的規定而向法院起訴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據仲裁協議提出抗辯,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或中止、停止訴訟程序。也即具有公法上的妨礙或者排斥法院訴訟管轄權的效力,其理論基礎何在呢?筆者試圖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從尊重當事人意愿的角度講,仲裁協議所具有的妨礙直訴的訴訟法上效力的本質不在于當事人合意可以直接創立公法上的效果,而在于公法對當事人正當合意的尊重和承認。國家既然承認當事人在私權范圍內有處置其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的自由,并且認可了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核心的仲裁機制。那么就應當尊重當事人自愿訂立的放棄向法院起訴而將糾紛交由他們自己選擇的裁判者解決的仲裁協議,并進而認可其效力。雖然訴權是國家法律賦予當事人保護其人身權和財產權利不受非法侵犯的重要權利,但該權利并非絕對。在當事人為使糾紛快速、便利解決從而更好地保護其私權,自愿放棄了向法院起訴的權利的情況下,國家就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約束法院的管轄權。因為畢竟法院在處理訴訟管轄權與仲裁管轄權的關系上具有主導地位,如果按照英國法院曾經的做法,“總以不信任或厭惡的眼光看待仲裁員的活動,他們唯恐法院對法律問題的管轄權被仲裁員剝奪”,即使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也并不能保障仲裁管轄權的正常行使。法院對某些糾紛過于熱心,顯然忽略了仲裁的契約性,違背了私法自治的原則。表面上看,雖然擴大了訴訟管轄權,但損害了該地的法制形象和商業環境質量,得不償失。正如施米托夫教授所言。一國法院狹隘地拒不執行仲裁協議,不僅使協議落空,還會引起當事人之間以不體面的欺詐方式,撈取訴訟上的好處。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被普遍尊重、各國間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的今天,對仲裁管轄權的態度日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有效的仲裁協議排斥訴訟管轄權,已經得到了各國法律和國際條約的普遍認可。
其次,從仲裁協議的法律性質來看,雖然仲裁協議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體現了私權自治的私法精神,但卻具有訴訟法上妨礙直訴的效力,不能不說與仲裁協議的法律屬性密切相關。仲裁協議至少從某個側面來考察具有程序法契約的法律屬性。所以,其產生訴訟法上的效力也不足為奇。換句話說,仲裁協議訂立的目的就在于排除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阻止當事人以訴訟的方式解決爭議。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事主體自由處置其程序權利的協議,是對訴權的一種處分。仲裁協議所具有的程序法因素決定了雙方當事人自愿放棄訴權的行為一定會產生相應的程序法上的效果,這種程序法上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對訴訟管轄權的排斥上。
第三、按照民事訴訟理論,當事人起訴、法院受理案件必須滿足法律規定的訴訟要件。從原告來說,其起訴必須具備請求審判的要求被采納的事項;從法院來說,具備對該請求作出本案判決的事項。訴訟要件分為積極的訴訟要件和消極的訴訟要件,前者為進行訴訟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如法院具有管轄權、當事人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等。而后者是指存在妨礙訴訟進行的條件。仲裁協議的存在導致當事人不適格,構成了妨礙訴訟進行的消極訴訟要件,也就意味著當事人的起訴將被法院駁回。此外,按照訴的利益的學說,當事人之所以能取得國家司法權的救濟,是由于當事人具有訴的利益。按照日本學者的觀點,它是原告所主張的利益面臨危險和不安時,為了去除這些危險和不安而訴諸于法院的手段即訴訟,從而謀求判決的利益及必要,這種利用由于原告主張的實體利益現實地陷入危險和不安時才得以產生。按照上述理論,在訂有仲裁協議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可以通過仲裁機構快速、便利地解決,因此,由于仲裁協議的存在,當事人已經不再具有訴的利益,而法院也應當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以缺乏訴的利益為由,駁回原告起訴。
第四、由于社會主體在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人們對糾紛的解決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一個社會中,多種多樣的糾紛解決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點,相互協調地共同存在,結成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即所謂的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和訴訟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最重要的兩種方式,實踐中,當事人無論是選擇仲裁還是訴訟,無外乎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如果仲裁的方式能夠在不耗費國家資金的情況下,達到了定分止爭的目的,國家顯然沒有理由不顧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強行行使訴訟管轄權。
第五、賦予仲裁協議具有妨礙直訴的效力是仲裁制度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仲裁作為一種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由于其具有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獨特品性而廣受歡迎,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賦予仲裁協議以排斥訴訟的效力,使仲裁管轄權直接受制于訴訟管轄權,那么,仲裁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
最后,糾紛是經濟發展的衍生物,一方面,新的利益沖突和新的糾紛類型不斷出現,另一方面,糾紛的數量急劇增多,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司法資源的有限和當事人訴訟爆炸之間的矛盾,如何迅速止紛息爭成為困擾各國立法者的難題。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單純依靠法院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此時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迅速崛起也就順理成章。仲裁制度在不花費或很少花費公共資源的基礎上能夠使糾紛得以迅速解決,這種情況下,法院將部分案件的管轄權交由仲裁庭行使也就成為自然的選擇,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尋釁滋事找律師有用嗎
2021-03-24涉外婚姻該如何辦理結婚證
2021-03-10專利申請的消極條件是什么
2020-12-04如何解除反擔保
2021-01-11累犯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02未成年犯罪監護人責任有哪些
2020-11-13子女拒付贍養費怎么辦
2020-11-21收到執行裁定書怎么辦
2021-02-20回避的適用情形
2020-12-04在商場內滑倒受傷后怎么辦
2021-01-11已簽訂的勞動合同能變更嗎
2021-01-03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加班工資不按國家規定發該怎么做
2020-12-08辭退后有工資嗎
2021-01-08綜合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04人身保險合同轉讓的分類
2021-03-05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自殺保險公司理賠多少
2021-02-12汽車“全保”不全保 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
2021-01-28車禍受傷保險賠償有期限嗎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