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養制度是我國模仿其他國家設置的一種行政處罰措施,但是這種制度在我國的運用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所以我國政府順應時代廢止了勞動教養制度。但是勞動教養制度的弊端究竟有哪些呢?實施勞動教養制度會給我國社會帶來什么壞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相關的法律知識。
一、勞教性質處于不確定狀態
我國勞教的性質,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治安狀況的變化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發展過程。1957年《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規定:“勞動教養是對于被勞動教養的人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種措施,也是對他們安置就業的一種辦法?!?980年國務院批轉的《公安部關于做好勞動教養工作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勞動教養是一種強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種方法?!?1982年國務院批轉的《公安部勞動教養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同《報告》相比,在“強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之前加上了“行政”兩字。1990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指出:“勞動教養不是刑事處罰,而是行政處罰”,將勞教表述為“行政處罰”;1995年國務院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監獄管理和勞動教養工作的通知》指出:“勞動教養所是國家治安行政處罰的執行機關”,將勞教表述為“治安行政處罰”。由于勞教性質長期不確定,致使勞教制度無法在法律處罰體系中確立地位,弄不清它與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與刑法的關系。造成法律上的不公平感,以及勞教被混同于刑事處罰,等等。
二、勞教對象不明確,勞教適用范圍呈擴大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來規定勞教對象和收容范圍,只是根據不同時期的治安情況作出調整和補充,再加上立法主體與解釋主體多元化,因此造成了處罰對象的規定不明確,不穩定,不統一,并且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勞教對象的行為特征方面。
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犯罪行為或違法行為作為處罰的標準和對象。而勞教法律、法規和規章有的以特定的人作為處罰對象,有的以特定的違法犯罪行為作為處罰對象。1957年《決定》規定為4類人,行為條件主要是“游手好閑、違反法紀、不務正業的有勞動力的”,而“罪行輕微,不追究刑事責任”只是一個次要條件。1980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將強制勞動和收容審查兩項措施統一于勞動教養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勞教行為條件規定為“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需要強制勞動的”,將“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輕微違法犯罪行為”作為主要的行為條件。《通知》對勞教對象的界定,即“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需要強制勞動的人”成為一種通說,但它是有毛病的。一是混淆了違法與犯罪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有質的區別,即違法不等于犯罪;也有量的不同,一般說輕微違法不構成犯罪,而構成犯罪則已是較嚴重的違法??梢姟拜p微違法犯罪”提法混淆了兩個概念,這種混淆易產生輕微違法也可勞教的歧義。二是犯了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勞教對象是“……需要強制勞動的人”,這是典型的同語反復,據此,我們搞不清何謂“要強制勞動的人”,其認定的客觀標準又是什么。這種不明確的界定,在執行中是難免混亂的。1982年《辦法》規定了6種收容對象,其行為條件主要是“不夠刑事處分的違法犯罪行為”。之后,根據社會治安形勢的變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關于禁毒的決定》、《關于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和國務院對賣淫嫖娼人員收容勞動教養的通知,又陸續規定了6種收容對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或幾個部委聯合作出的有關規范性文件也陸續將有非法姘居行為、利用摘除節育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倒賣車(船、機)票、走私少量黃金、參與反動會道門的人,列為收容對象。有些地方性規章(如福州市人民政府規章)還規定將偷渡者勞教。其行為條件也是“情節輕微,不夠刑事處分”。這樣。收容勞教的對象大大超過了1957年《決定》中規定的4種人。到1997年,可以收容勞教的對象已超過20種行為。
2、勞教對象的地域特征方面。
1957年《決定》沒有明確的地域限制;1961年中央批準的第十一次全國公安會議限定勞教對象主要是大中城市和廠礦、企業、機關、學校清理出來的3種人;1979年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補充規定》),限定勞教收容大中城市需要勞教的人;1982年《辦法》規定,勞教對象是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勞教的人。對家居農村人員,嚴格限制為必須是流竄到城市、鐵路沿線和大型廠礦作案并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人;1993年中央政法委決定對特定的農村人員如農村中的車匪路霸及地痞流氓,也可以收容勞動教養。這種黨務機關的決定,雖然僅僅是政策,但在實踐中也被參照適用。這樣,勞教對象的地域條件基本上消失、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城鄉之間的融合程度愈來愈高,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因此勞教對象的地域界限愈來愈模糊。原先以收容城鎮人員為主的勞教所,有的農村籍勞教人員所占的比重已高達70%以上。
由于法律法規對勞教對象的規定不穩定,不明確,不統一,結果導致勞教執法隨意性大,勞教對象的范圍易被人為地放寬或縮小,造成有些不該勞教的被勞教,該勞教的卻沒有勞教。
三、勞教委形同虛設
勞教執行主體無法履行法定職責。根據1957年《決定》,1979年《補充規定》和1982年《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組成的勞教委員會是勞教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機構,負責審查批準收容勞教人員和批準提前解教、延減勞動期限。由此可見,勞教委是勞教執法的主體。但實際情況是:勞教委的法定職權在沒有明確法律授權下,分別由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的勞教機關行使。勞教委實際上是一虛設機構。具體表現在:一是沒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勞教委一般由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勞動等部門的負責人組成,由于單位兼任人員變動后沒有及時按規定增補以及單位成員之間協調不力,勞教委常處于無組織狀態。二是沒有有效的辦事機構。雖然勞教委一般都設有辦公室掛靠勞教機關,但它并沒有切實履行勞教委法定的審批管理職責,而只是負責勞教委印章的保管和用印。三是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全國沒有國家一級勞教委,省級勞教委和各地大中城市勞教委之間無隸屬關系,勞教委組織處于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狀態。從福建省的情況來看,當前勞教委大都是無健全組織、無辦事機構、無工作制度、無業務經費的“四無”機構。并且,隨著行政處罰法的頒布實施,如果勞教定性為行政處罰,那末名義上行使勞教決定權的勞教委也不再有行使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處罰權的主體資格。
綜上所述,勞動教養制度的弊端有很多。主要來說存在三個方面的弊端,亦即勞動教養制度的性質不明確,勞動教養的適用對象呈現擴大的趨勢這造成很多人本來可以判處其他行政處罰但采用勞動教養長時間剝奪了他們的人身自由。因此,我國政府廢除了勞動教養制度,這對于保障人權有著極大的作用。
勞動教養制度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勞動教養條例的廢除
處罰通知怎么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有哪些
2020-12-21土地確權錯了該找誰
2020-11-11有限責任公司屬于什么經濟類型
2020-12-31股權轉讓協議與增資協議區別
2021-03-17原產地標記與商標的區別
2020-12-13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致殘的是否有被扶養人生活費?如何計算呢?
2021-01-18交通事故法醫鑒定的申請與注意事項
2021-01-04擔保合同都是怎么擔保的
2020-11-17合同糾紛結案須多長時間
2021-01-10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怎么處理?
2021-02-12勞務合同根據什么法律
2021-01-25哪些糾紛屬于勞動爭議糾紛
2021-03-19產品責任險條款(涉外)
2021-02-142020年航班取消賠償標準
2020-12-31保險條款應當合理解釋
2021-03-22胡某訴某起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9意外受傷保險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2-16解除保險合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保險公司的明確說明義務的內容有哪些呢
2020-12-16侵權糾紛能否列保險公司為被告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