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能強制進行調解嗎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而不是強制進行調解。
以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是我國民事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我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審判實踐,總結出民事審判工作的“十六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1992年制定民事訴訟法(試行)時,根據當時的情況,為避免將調解為主誤解為審判為輔,產生副作用,將“調解為主”修改為“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從實踐情況看,一方面,著重調解在民事審判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民法院或者審判人員把著重進行調解當作訴訟的必經程序,片面追究調解結案率,甚至出現違背當事人意愿強行調解、違法調解的情況。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調解經驗,克服存在的不足之處,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將“應當著重進行調解”修改為“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所謂自愿,指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完全自愿,不得勉強,不得用任何強迫或者變相強迫的方法,更不能“以判壓調”。自愿一般有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就自愿調解;二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或者進行中本不愿進行調解,經過審判人員宣傳法律,化解矛盾,使當事人雙方心平氣和,互相諒解,經過協商,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后一種情形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它不同于勉強或者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審判人員對有可能調解的案件,應當積極作好當事人雙方的工作,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議。對于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所謂合法,即調解應當以法律為準繩,調解的程序和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比如調解的內容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調解協議必須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制作成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當事人雙方后才具有法律效力;對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只有自愿、合法,才能保證調解的質量,真正做到寧事息訟,不傷和氣,增進團結。強迫、違法調解不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甚至容易激化矛盾或者增加新的矛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旅游中被強制購物,事后發現上當受騙如何處理
2021-02-16房屋拆遷補償是怎樣的
2020-12-10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 規范工傷保險行政案件審理
2021-02-06工傷醫藥費幾個月可以報
2020-12-13網上購物商品與描述不符但又不給退怎么辦
2020-12-22遺產繼承辦理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24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對成年被扶養人的界定
2020-11-29指定管轄權不服要怎么辦
2021-02-08欠錢被起訴房子能正常過戶嗎
2021-02-06按揭房注銷抵押登記要多久
2020-11-11交通事故定責可以協商嗎
2021-01-10買二手房之前需要做哪些功課呢
2021-03-17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員工不簽勞動合同的應該要如何處理
2021-02-04勞動合同應該怎么解除
2020-11-23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怎么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1人身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1-03-06一起復雜的船舶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案
2020-11-26全車盜搶險與車上人員責任險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