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
⒈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10日前提出;
⒉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如果予以準許的,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并告知其應當承擔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后果;
⒊證人出庭后、作證前,審判人員要告知其作證的權利和義務;
⒋證人接受當事人的質詢以及審判人員的詢問;必要時,可以讓證人相互進行對質。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關于證人出庭作證申請的審查標準
⒈當事人的申請中是否列明證人的姓名、性別、住所地或者居住地等基本情況,便于人民法院及時準確地通知證人;
⒉當事人的申請是否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
⒊證人能夠證明的內容;
⒋證人證明的事實與爭議的案件事實是否具有關聯性。
㈣審判人員對證人詢問的內容
《證據規則》規定:“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在審判實踐中當證人出庭審判人員核實其基本情況并告知作證的權利義務后,審判人員的做法有以下兩種:一是當事人掌握詢問的主動權,由當事人對證人進行交叉詢問;二是由審判人員進行詢問。對于前者,有利于訴辯雙方對證人證言作出迅速、及時、充分的反應,使爭議事實和證據的微妙差別得以揭示,質證較為充分,但由于其所含的詢問技巧較高,一般當事人難以勝任,加之詢問的廣泛性,有可能造成訴訟的拖延。對于后者,雖然減少了許多無謂的爭議和辯論,提高了審理案件的效率,但審判人員畢竟是以個人意念為主導,不利于調動訴辯雙方爭議辯駁事實的積極性,對查明案情不利,而且由審判人員對證人進行涉及案件事實的詢問,可能會侵犯一方的訴訟權利。筆者認為,既然《證據規則》已經確定了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這種取證范圍的限制在時間上不僅包括庭前,還應當包含開庭審理過程中。根據《證據規則》確定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當事人負有通過向證人詢問獲取證言從而讓審判人員形成“心證”的義務,審判人員對超過職權的范圍的問題不得詢問。但鑒于我國的訴訟模式是受大陸法系影響,職權主義較濃,另一方面,有些訴訟當事人在目前條件下尚難以適應《證據規則》的要求。筆者認為,審判人員在庭審中應當處于聽證的地位,充分發揮其對訴辯雙方詢問問題以及證人陳述事實的歸納,對雙方詢問未涉及的問題以及自己沒有聽清的問題當庭告知雙方,然后再由當事人補充向證人詢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處公證程序是什么
2020-11-15一方重病可以離婚嗎
2020-12-29婚姻自由原則內容包括哪些
2020-11-30判決書生效后多長時間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12019反家暴法施行,北京法院簽署人身保護令首例
2021-01-10存款證明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2020-11-19如何對倉儲物進行入庫驗收
2020-12-15私生子繼承權的依據如何
2021-03-02農民工意外死亡最少獲賠額為多少?
2021-02-26勞務外包員工工資待遇有什么規定
2021-01-22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一般調解程序
2020-11-17保險公司的拒保問題有什么原因
2021-01-14人壽保險的類型和條件有哪些
2021-03-20綜合意外險保障范圍是什么
2020-11-18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簽定家庭財產兩全保險合同需注意事項
2021-03-13旅游保險要注意六個誤區是什么
2021-02-11保險理賠的程序包括
2021-02-26車輛剮蹭對方全責走保險流程什么樣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