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
⒈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10日前提出;
⒉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如果予以準許的,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并告知其應當承擔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后果;
⒊證人出庭后、作證前,審判人員要告知其作證的權利和義務;
⒋證人接受當事人的質詢以及審判人員的詢問;必要時,可以讓證人相互進行對質。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關于證人出庭作證申請的審查標準
⒈當事人的申請中是否列明證人的姓名、性別、住所地或者居住地等基本情況,便于人民法院及時準確地通知證人;
⒉當事人的申請是否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
⒊證人能夠證明的內容;
⒋證人證明的事實與爭議的案件事實是否具有關聯性。
㈣審判人員對證人詢問的內容
《證據規則》規定:“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在審判實踐中當證人出庭審判人員核實其基本情況并告知作證的權利義務后,審判人員的做法有以下兩種:一是當事人掌握詢問的主動權,由當事人對證人進行交叉詢問;二是由審判人員進行詢問。對于前者,有利于訴辯雙方對證人證言作出迅速、及時、充分的反應,使爭議事實和證據的微妙差別得以揭示,質證較為充分,但由于其所含的詢問技巧較高,一般當事人難以勝任,加之詢問的廣泛性,有可能造成訴訟的拖延。對于后者,雖然減少了許多無謂的爭議和辯論,提高了審理案件的效率,但審判人員畢竟是以個人意念為主導,不利于調動訴辯雙方爭議辯駁事實的積極性,對查明案情不利,而且由審判人員對證人進行涉及案件事實的詢問,可能會侵犯一方的訴訟權利。筆者認為,既然《證據規則》已經確定了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這種取證范圍的限制在時間上不僅包括庭前,還應當包含開庭審理過程中。根據《證據規則》確定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當事人負有通過向證人詢問獲取證言從而讓審判人員形成“心證”的義務,審判人員對超過職權的范圍的問題不得詢問。但鑒于我國的訴訟模式是受大陸法系影響,職權主義較濃,另一方面,有些訴訟當事人在目前條件下尚難以適應《證據規則》的要求。筆者認為,審判人員在庭審中應當處于聽證的地位,充分發揮其對訴辯雙方詢問問題以及證人陳述事實的歸納,對雙方詢問未涉及的問題以及自己沒有聽清的問題當庭告知雙方,然后再由當事人補充向證人詢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異地羈押逃犯怎么計算拘留時間
2021-01-11公司成立幾年內不能轉讓股權
2021-02-20被行政拘留十五天可以探視嗎
2020-11-09什么是放棄繼承權,怎么放棄繼承權
2021-03-22協議離婚雙方多久能離婚
2021-03-16私人借錢用房子做抵押安全嗎
2021-03-19沒結婚但一起生活有繼承權嗎
2020-11-21土地糾紛主體責任是什么
2020-11-27交通意外險賠多少錢
2021-01-19人身保險有怎樣的特征
2021-03-23人身保險合同中“違法行為免賠”條款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07工程質量保險怎么投保
2021-03-10簽訂承包協議算勞動合同嗎
2021-03-25土地承包程序是什么
2021-03-04長時間空置出讓土地可以轉讓其使用權嗎
2020-12-26山林土地入股合同范文內容是什么
2021-01-24安置房和商品房拆遷補償一樣嗎
2020-12-30拆遷補償只能選擇貨幣補償嗎,不同意貨幣補償怎么辦
2021-02-13買拆遷安置房房主去世怎么辦
2021-02-13沒有營業執照被拆遷有沒有補償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