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同一標的是否構成重復起訴
案件同一標的不一定構成重復起訴,構成重復起訴需要符合相應的條件。
一、認定重復起訴的一般標準
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p>
該條規定,系針對201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項作出的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對民事訴訟中的“重復起訴”這一概念,第一次做出明確的解釋和界定。而由于上述法條系民事訴訟法中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具體規定,故而對該條款的具體解釋,也可以作為“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具體適用規則。
但是,新民訴法解釋對重復起訴的這一解釋和界定,卻未能真正解決民事訴訟中何為“一事”這一本質性的問題。
根據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的規定,重復起訴的構成要件有三,即:
1、當事人相同;
2、訴訟標的相同;
3、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的裁判結果。
這三個構成要件里邊,當事人相同最好理解,即后訴的原告仍為前訴的原告,而后訴的被告仍為前訴的被告。如果當事人的訴訟地位發生變化的,則并非“重復起訴”。
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訴請實質上否定前訴的裁判結果也好理解,比如后訴要求解除合同賠償損失,即是對前訴實際履行合同的裁判結果的否定。當然,在新民訴法解釋頒布前,學界和實務界對于重復起訴或者“一事不再理”的理解中,一般均以前訴和后訴的訴訟請求相同為要件,而對于后訴訴請實質上否定前訴的裁判結果的情況,則并未涉及。此次新民訴法解釋將此作為重復起訴要件之一,確有必要。
但是,什么是“訴訟標的”相同?
訴訟標的這一概念源自德國法,并成為大陸法系訴訟法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這一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學界(德國和日本學界)的認識還是統一的,即訴訟標的是訴訟當事人之間請求法院裁判的法律關系。隨著理論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訴訟標的理論亦發展出各種新的學說,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通說,認為應當按照訴訟請求和原因事實(指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來確定訴訟標的。而按照這一理論,訴訟請求不同,則即便原因事實相同,亦可能構成不同的訴訟標的,從而導致不同的訴的發生。
但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目前采取的通說仍將訴訟標的理解為“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裁判的法律關系”。
那么問題來了,對一個事實在法律層面的不同解讀,可能產生眾多的法律關系,而如果每一種法律關系都可以構成一個訴訟標的,那么也就意味著一個事實是可能被“重復起訴”到法院,并可能得到法院不同的裁判結果的。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關于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規定,如果債權人依據合同法主張了違約賠償后,是否還可以另行起訴主張侵權責任呢?至少按照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的規定,債權人仍然可以提起訴訟而不構成“重復起訴”,畢竟違約賠償請求權與侵權賠償請求權,其訴訟標的并不相同啊。
由此可見,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關于重復起訴的一般標準,由于將“訴訟標的”這一玄之又玄的概念作為判斷標準之一,從而沒能很好的解決“重復起訴”或者“一事不再理”,相反卻可能導致對裁判結果不滿的當事人,通過主張其他“訴訟標的”而“重復起訴”。
二、“重復起訴”一般判斷標準的例外
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規定:“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后,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痹摋l規定可以視為對認定重復起訴一般標準的例外規定,同時也體現了最高人民法院在重復起訴問題上,仍將原因事實或者客觀事實作為判斷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的標準之一。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項的規定中,并未就發生新的事實的情況下,當事人應當另行起訴還是應當申請再審做出區分,但實踐中受案法院一般會要求當事人申請再審,而不接受當事人的“重復起訴”的請求。因此,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是對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后,發生新的事實時當事人如何行使訴權的進一步的細化的規定,這一規定無疑更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訴權。
但是,如何認定“發生新的事實”,又成為了該條解釋適用的難點。例如,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合同簽署后若干年后,雙方合作沒有實質性進展的,任何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而如果一方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期之前請求對方實際履行并得到法院支持,那么在對方并未實際履行而時間經過后已經滿足合同約定的“若干年”的解除條件時,是否能夠另行起訴解除合同呢?畢竟按照新民訴法第二百四十七條的規定,后訴的當事人、訴訟標的與前訴完全相同,而后訴的訴請實質上否定了前訴的判決結果。換句話說,是否單純的時間的經過就已經構成了“發生新的事實”呢?
更何況,如果當事人在另行提起訴訟時,明確主張“發生新的事實”的,而這一主張應由法院在實體審理中做出判斷,而不可能在案件受理之前判斷當事人關于“新的事實”的主張不成立,從而受案法院必須接受當事人的起訴。無疑,當事人很可能以所謂的“新的事實”甚至與案件無關的其他事實,另行提起訴訟,從而導致前訴裁判無法得到有效的執行。
再進一步的,所謂“發生新的事實”,顯然需要提供“新的證據”對此加以證明。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一項又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因此,如何判斷這一“新的證據”證明的到底是裁判后“發生的新的事實”,還是裁判前發生“舊的事實”?畢竟,新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將“發生新的事實”的時點限制在“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后”,但我們常常面臨的情形是“新的事實發生在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前但相關證據產生或者取得在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后”,這個時候當事人是應當申請再審還是另行起訴呢?上述司法解釋仍沒有對此作出解答。
雖然無論是當事人申請再審還是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中均給予了當事人程序上的救濟權利,但由于申請再審的期限與另行提起訴訟的時效存在巨大的差別,以及申請再審和提起訴訟在程序上、實體上啟動程序的巨大差異,很可能因當事人和法院對此的不同認識,導致當事人的實體權益遭受不可逆的損失。對此,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在對新民訴法解釋進行進一步的適用解釋或者修訂時,能夠給予我們明確的答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合同用公章還是合同章
2020-12-17侵權糾紛中律師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什么
2020-11-23人身權屬于侵權責任范圍嗎
2020-12-07集體清償程序可否行使別除權
2020-12-01贍養人負有哪些贍養義務
2021-01-03集資房的風險隱患
2020-11-12想訴訟離婚,女方把結婚證藏起來怎么辦
2021-03-02產假期間公司裁員如何賠償
2020-11-30夫妻一方與小三約定分手費,另一方可以主張返還嗎
2021-01-15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形式和危害,怎樣有效監督
2021-03-14保管人擅自處分保管物能要求賠償嗎
2020-12-27按揭批不下來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25毛坯房驗房的十三個步驟
2021-02-02還建房和集資房是什么情況
2021-02-20公司法人有什么權利,哪些人不得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2021-02-14劃撥用地手續有哪些
2021-01-17勞動合同和勞務協議屬于什么區別
2021-03-02倉儲物的保險賠償金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案例分析
2021-01-17肇事者醉酒保險公司咋賠
2021-01-13車禍藥費花5萬保險賠多少錢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