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院旁聽的要求是什么
注意要攜帶身份證,進入法庭的人員應當出示有效身份證件,并接受人身及攜帶物品的安全檢查。
法律依據:《法庭規則》第6條第1款:進入法庭的人員應當出示有效身份證件,并接受人身及攜帶物品的安全檢查。
不能帶違禁物品
未經人民法院許可,需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外,不得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等法律明確規定的違禁物品,以及性質不明的液體及膠狀、粉末狀物品進入法庭。
具體包括:
1、槍支、彈藥、管制刀具以及其他具有殺傷力的器具;
2、易燃易爆物、疑似爆炸物;
3、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強氣味性物質以及傳染病病原體;
4、液體及膠狀、粉末狀物品;
5、標語、條幅、傳單;
6、其他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物品。
未經許可不得隨意拍照不得干擾庭審
非經法院許可,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防止片面化、碎片化的信息誤導輿論,干擾審判。
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去法院旁聽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公民要求旁聽的案件應為依法應公開審理的案件。
第二,公民要求旁聽公開審理案件,應向法院出示有效身份證件;法院根據法庭場所和要求旁聽的人員情況決定發放旁聽證的數量;公民持有旁聽證方能進入法院旁聽案件的審判。公開審理的案件,外國公民要求旁聽的,依照有關外事管理規定辦理。
第三,下列公民不得要求旁聽公開審判: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經法院批準的除外)、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其他不宜旁聽的人。
第四,公民旁聽公開審判應遵守法庭規則,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應關閉尋呼機、手持電話機;不得錄音、錄像和攝影;不得隨意走動和進入審判區;不得發言、提問;不得鼓掌、喧嘩、哄鬧和實施其他妨害審判活動的行為;要愛護法庭設施,保持法庭衛生。
什么是審判公開原則:
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公開進行,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即把法庭審判的全部過程,除休庭評議案件外,都公之于眾。審判公開是一項民主的審削原則,已為現代各國立法所普遍規定,《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予以確認,從而成為國際性的刑事司法準則。
就公開的內容而言,審判公開包括審理過程的公開和審判結果公開,也可以說審理公開和判決公開。審理過程公開就是要公開開庭,當庭調查事實和證據,當庭進行辯論;審判結果公開就是要公開宣告判決,包括公開判決的內容、判決的理由和依據。
就公開的對象而言,審判公開包括向當事人公開和向社會公開。向當事人公開要求法庭開庭審理,而不得進行書面審理,案件事實與證據的調查應當在當事人的參加下進行。向社會公開就是允許公民到場旁聽審判過程,允許新聞記者向社會公開報道審判活動和審判結果。實際上,允許公民旁聽和允許記者公開報道也可以理解為審判公開的形式。
公民要求旁聽公開審理案件,應向法院出示有效身份證件;法院根據法庭場所和要求旁聽的人員情況決定發放旁聽證的數量;公民持有旁聽證方能進入法院旁聽案件的審判。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張磊律師于2009年進入到山東濟寧某人民法院工作,后辭職進入山東暢通律師事務所工作,多年的法院工作經歷和律師生涯使其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現為濟寧律師協會會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具有法律職業證書(A證)和專職律師執業證。張磊律師具備豐富的辦案經驗和扎實的專業功底,始終以“勤勉盡責,精益求精”、“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作為辦案的基本原則,承辦過多起案件,使眾多當事人的利益得到切實迅速的填補和維護。擅長領域:刑事辯護、合同糾紛、損害賠償糾紛、婚姻家庭糾紛、企業法律顧問等訴訟、非訴訟業務。咨詢電話:13953786995?E-mail:zl_lawyer6@163.com
知識產權入股公司解散可抵債嗎
2021-02-11能否直接執行反擔保財產
2021-01-23遺失物招領公告期限是多長時間
2021-03-20事故全責方死亡家屬能要求無責方賠償嗎
2021-02-07開發房地產要多少資金
2021-03-04侵權責任能否仲裁解決
2021-03-07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變更的效力
2021-01-03簽了合同剛入職兩個星期怎么離職
2020-12-27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綜合意外險是否包括駕乘私家車
2020-12-24保險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可以取消嗎
2021-01-18保險合同的效力會出現哪些情形
2021-03-13被保險人對保險公司的定損價格有異議的理賠
2021-01-15可以委托醫護人員銷售健康保險產品嗎
2021-01-12什么是保險責任
2020-12-04保險公司不按時理賠怎么投訴
2020-12-10如何解決投保容易理賠難的問題
2021-01-30保險公司以保險未生效拒賠合法嗎
2021-02-05全權代理有怎樣的效力
2021-02-19未經批準的劃撥土地轉讓有效嗎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