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公告送達的費用
各地規定不同,參考為300元左右。
見人民法院報公告部公布標準,分加急和普通兩種。
【相關法律】
按照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規定,當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應交納的訴訟費用主要包括案件受理費、申請費及其他訴訟費用三種。根據《辦法》中第二章“訴訟費用交納范圍”的解釋,案件受理費與申請費應當屬于“裁判上費用”,案件受理費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審查符合起訴條件,予以受理后,按照每一個案件或者爭議財產的價額的比例向人民法院預交的費用;而其他訴訟費用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實際支出的,應當由當事人支付的費用,屬于“當事人之費用”,主要項目除相關人員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和誤工補貼以及復制材料、文書產生的工本費外,還包括“訴訟過程中因鑒定、公告、勘驗、翻譯、評估、拍賣、變賣、倉儲、保管、運輸、船舶監管等發生的依法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公告費位列其中。
相關知識:公告送達方式的法律規制
1、規范公告送達形式
加強對法院公告欄的管理力度,充分發揮其價值。對有證據證實被送達人經常回家或與家人經常聯系而非真正意義下落不明的,盡量將公告張貼在法院公告欄,減少報紙上公告,這可以較好地解決法院的公告能不能讓受送達人看見與受送達人看不看法院公告之間的矛盾。在采用報紙公告的情形下,應當采用公開發行或一般普及的載體,因為公告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擴大社會公眾特別是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知曉”的范圍,而不僅僅是方便法院案件的“了結”或“走一下程序”。法院應認真而審慎地確定公告的范圍,從而恰當地選擇公告的形式、地區、媒體,不拘泥于一些中央級別和專業報紙。此外,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因為很多人沒有訂報的習慣,一般也不會專門去看法院的公告欄,所以,這兩種送達方式對受送達人是農村居民的就受到了局限。從法律規定上看,民訴法適用意見對于公告送達方式只是作了選擇性規定,沒有強調應在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但從社會效果看,對于采用在法院公告欄內張貼或在報紙上刊登公告方式送達的案件,應同時在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或者在人口流動量大的車站、碼頭、銀行等處張貼公告內容,使公告起到公而告知的作用,增強公告送達的效果。
2、完善公告格式和內容
隨著形勢的發展,現行的公告范本已不適合要求,應予以改革,以切實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首先,在受送達人的后面,應當列舉受送達人的基本情況,盡量加注戶籍所在地等相關身份信息以便閱讀公告的公民知道受送達人究竟是哪個地方的人,減少因同名而引起誤會,有利于受送達人獲取信息,同時避免給同姓名的案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其次,在公告中應送達所有的法律文書,并說明內容,此亦為法律意義上的要求。公告送達起訴或上訴狀副本的,應說明要點,答辯期限及逾期不答辯的法律后果;送達傳票,應說明出庭地點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送達裁判文書的,應說明裁判主要內容,一審的還應說明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此外,當事人申請回避和限期舉證的權利也應在公告中予以明示。離婚案件,還應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權利、義務告知受送達人。第三、公告開庭的時間應明確、具體。既然公告發布的開始時間已經確定,那么公告開庭的時間就應直截了當的明確是某月某日某時,不需讓當事人去推算期滿后是否順延。此項工作由公告的張貼人或刊登載體完成,切實可行,以免當事人摸不著頭腦,不便于當事人確認開庭的具體日期。
3、嚴格公告送達條件,慎用公告送達
法院受理案件時應要求原告提供雙方當事人的詳細地址和聯絡方式,當事人是自然人的要提供身份證明、轄區的戶籍證明或者街道證明材料;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提供當地工商部門或其他登記機關的證明,證實當事人的住所地等詳細情況。在送達時未找到被送達人或者郵寄送達訴訟文書被退回的,不可一概而論,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被送達人因特殊原因,暫時無法送達到的;被送達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其住所地搬遷新址的,需要查實的等情況,均應等到特殊原因消除或查實后再進行送達,不宜直接采取公告送達。被送達人下落不明應該有公安部門或其他基層單位如街道辦事處的證明材料予以證實,必要時要對受送達人的近親屬或上級主管部門、股東進行調查詢問,不能以起訴人的單方主張而確定被送達人下落不明。此外,要完善送達筆錄,在案卷中記明公告的原因和窮盡送達方式的經過,盡可能地向受送達人的近親屬或者有承繼關系的組織、個人調查了解受送達人近期的情況以及其他聯系方式,詢問是否能轉交送達,釋明如不能轉交,法院將按規定適用公告送達并產生相應的法律結果,并將情況記錄在卷,防止公告濫用。同時,鑒于送達涉及的是程序性事項,對符合適用公告送達情形的案件,不宜由法院依職權行使,當事人提出申請后,經法院審查后予以啟動公告送達程序。
按照規定,當事人只有拒交案件受理費才可按撤訴處理,拒交公告費是不能按撤訴處理的,否則屬于法律適用錯誤。當事人已經交納了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理而不得拒絕,并且送達的主體屬于人民法院,也不屬于當事人,因此,送達不能的法律后果不應由當事人按撤訴的方式來承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產假必須保留原崗位嗎
2021-01-26p2p非法集資判刑對職位有影響嗎
2021-01-31扶貧房若不贍養老人能收回來嗎
2021-01-26法院立案需要戶籍證明嗎
2021-01-14抵押登記在債務履行期滿多久有效
2020-12-28撫恤金發放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23公司和個人簽的租賃合同有效嗎
2021-01-04遺產的分配配偶占多少
2021-03-17再審時變更訴訟請求怎樣進行
2020-11-16雇傭關系下的猝死賠償嗎
2020-12-14什么情況下勞務派遣單位不能與被派遣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04經濟性裁員定義
2020-12-07家庭財產保險范圍主要包括哪些
2021-02-10保價運輸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02被保險人的義務是什么
2021-02-21失能保險的給付方式是怎樣的
2021-03-18保險合同當事人的特殊性是如何體現的
2021-02-26被保險人死因不明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1-19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保險公司解除保險合同引糾紛解除合同是否可以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