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送達法律規定生效與否
委托送達是有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第八十八條?委托及郵寄送達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民事訴訟送達法律規定的送達方式
送達訴訟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1)直接送達。
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辦公室、收發室、值班室等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既可以向受送達人送達,也可以向其訴訟代理人送達;受送達人已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直接送達的送達日期為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
(2)留置送達。
原民事訴訟法對留置送達的適用,要求必須有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見證,這在實踐中過于嚴格,成本也較高。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原來“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改為“可以”,增加了留置送達的靈活性;并增加了第二種留置送達的方式,即拍照、錄像記錄送達。根據新的規定,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采取兩種行為完成送達:一是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視為送達。“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可以是受送達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以及受送達人所在單位的工作人員。二是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完成。留置送達與直接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需要注意的是,調解書不適用留置送達,而是應當直接送達當事人本人。
(3)簡易送達。
經受送達人同意,法院可以采用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但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除外。采用簡易方式送達的,以傳真、電子郵件等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地日期為送達日期。簡易送達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內容,是法律順應新技術發展而作出的新規定。
(4)委托送達、郵寄送達。
委托其他法院代為送達的,委托法院應當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達的訴訟文書和送達回證,以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郵寄送達?的,應當附有送達回證,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掛號信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與送達回證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達回證沒有寄回的,以掛號信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5)轉交送達。
受送達人是軍人的,通過其所在部隊團以上單位的政治機關轉交;受送達人是被監禁的,通過其所在監所或者勞動改造單位轉交;受送達人是被勞動教養的,通過其所在勞動教養單位轉交。訴訟文書交有關單位轉交的,以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注明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6)公告送達。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公告;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
民訴法庭從表面上來看可以選擇的送達的方法非常的多,但類似于公告送達以及留置送達等這些方法都是比較少用的,特別是公告送達幾乎是在找不到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情況下才會采用這種方法。而且,民訴活動當中的很多時限都是從法律文書送達到當事人手中就開始計算的。
如果您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前來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動物致人損害的形態可分為哪幾種
2020-11-12子女不贍養老人該如何
2020-12-25構成商標的文字應達到什么要求
2021-01-07酒駕輕微事故車子要扣多久
2021-03-14探視權怎么行使,一方不履行協助實現探視權怎么辦
2021-01-15有家暴的婚姻按法律怎么處理
2021-02-02房屋賣了又辦理抵押是否可以強制執行
2021-01-03怎么證明是在商場摔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2021-01-02建筑工程的概念是什么
2021-03-10勞動糾紛可以凍結公司基本賬戶嗎
2021-02-18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分入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群文是什么
2021-01-13海洋運輸貨物有幾種保險
2020-12-08意外傷殘理賠手續是什么
2021-02-11保險指定受益人可以是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10企業財產保險費用如何計算
2021-02-23財產保險索賠申請書是怎樣的
2021-02-13財產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
2021-01-13土地轉讓要什么手續
2020-12-17有關物權法的基本法律知識(三)
2021-01-15土地轉讓協議書規定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