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通則》及其相關解釋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的司法解釋頒布替換。
在善意取得糾紛中,第三人是物品最終所有人。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承擔。第三人只要能夠在時間上和實質條件上達到善意的標準,就可以證明自身行為的善意。
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第三人若想取得所有權就必須證明自己是善意的,這樣無疑就加重了第三人的負擔,對第三人尤為不利,也使得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若不由第三人舉證而由其他人舉證第三人為非善意,困難會很大,制約因素會很多,不利于舉證工作的開展。
筆者認為,善意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來承擔,因為第三人是權利的主張者,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應該由主張者來舉證,并且善意的意思表示是第三人作出的,所以由第三人舉證較他人更為方便、合理。同時為了減少第三人的負擔,第三人以外的其他人若想說明第三人非為善意,應負舉證責任。至于善意的標準,應有兩個:第一個是時間上的標準,也就是說,在合同訂立和履行之時,第三人不知道動產轉讓人對該動產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第二個是實質條件,即第三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動產轉讓人對該動產不具有所有權。筆者認為,第三人只要能舉出這兩方面的證據,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善意性。
什么是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占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占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并不知。
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后,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并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舉證責任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在善意取得糾紛中,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承擔。第三人只要能夠在時間上和實質條件上達到善意的標準,就可以證明自身行為的善意。更多問題,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權行為補充責任是什么,常見類型有哪些
2020-12-03無期徒刑越獄后怎么判
2021-01-17公司分立資產變動是否交稅
2020-12-10如何認定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
2021-02-09法院達成調解會影響征信嗎
2020-11-09執行立案說明已經在執行了嗎
2021-01-18收養協議是否適用合同法
2021-03-12集資房買賣合同效力如何
2021-01-30怎么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19國際鐵路聯運貨損的索賠時效和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16飛機航空管制延誤賠償
2020-11-20飛機延誤怎么辦
2021-01-06試論人身保險合同的效力
2020-12-07賠對方7320元 保險公司僅付2139元
2020-11-09怎么對保險業非法集資處理
2020-12-07車借給別人被盜了保險公司賠嗎
2021-02-10保險公司騙保該如何維權
2021-01-18在辦保險之前開過三高的藥物,會影響理賠嗎
2020-12-07土地上如何設立承包經營權
2021-03-24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應注意什么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