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舉證期限
《民訴法解釋》第九十九條?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準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并經人民法院準許。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舉證期限屆滿后,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民訴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于十五日,第二審案件提供新證據的舉證期限不得少于十日,修改了此前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二審案件沒有舉證期限,若提供新證據,除不開庭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以外,其他應在開庭前或開庭審理時提出的舊規定。同時《解釋》規定在縮短庭審前準備階段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的同時,又給當事人提供了在之后提供反駁證據或補正證據的機會;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方式——簡單規定法院指定舉證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更符合民事訴訟實踐要求。
《民訴法解釋》第一百零一條?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證據。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逾期提供證據,或者對方當事人對逾期提供證據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未逾期。
第一百零二條?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采納。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采納,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訓誡、罰款。
當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采納,并對當事人予以訓誡。
當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賠償因逾期提供證據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誤工、證人出庭作證等必要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新民訴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放棄了剛性的“證據失權”規則,以要求當事人及時提出證據的強制性規定,同時輔之以法官的自由心證判斷,來審視當事人逾期提出的證據是否可以進入審判。但未細化司法實踐中可能出現的不同情形下法官應當采取的不同處理方法和態度,也沒有明確具體訓誡的程度和罰款的數額,這有可能會引發關于司法尺度統一和公平性的新疑問。
從上面可以看出,民事案件是有一個舉證的期限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做準備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進行協商,經過人民法院的批準即可,希望這些內容可以幫到您。如果您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前來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樓房被遮光可以要求補償嗎
2020-12-20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怎么中止孩子的探望權
2021-01-23與港澳臺同胞結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01討債時怎樣對付失聯的債務人
2020-11-13社會保險能否定為勞動關系依據
2021-01-26實習證明格式是怎樣的
2021-02-20工齡計算方法
2020-11-08用人單位使用已經辭職的員工參與拍攝的宣傳視頻,是否侵犯個人肖像權
2021-01-30哪些勞動爭議可由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
2021-02-17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癲癇患者能夠辭退嗎
2020-12-24保險合同中條款約定不明應如何理解
2020-12-21公眾責任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06失足墜崖保險賠付嗎
2021-02-03交通肇事后逃逸惹糾紛保險公司是否可因逃逸拒賠
2020-11-16我國巨災保險立法模式探討
2021-01-26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轉包協議條款不合法影響轉包效力嗎
2020-11-1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證的辦法機構是哪一個
2020-12-09劃撥土地轉讓時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