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惡意搶注但是類別不同是否違法
是違法行為。
商標被惡意搶注怎么辦
其一,商標異議——就初審公告的商標向商標局提出異議。
其二,商標無效宣告——就已經注冊的商標向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爭議。
其三,從源頭上避免商標被惡意搶注的辦法就是自己更早申請商標注冊,不給對手留有搶注的機會。
其四,商標撤三,搶注商標后若對方連續三年未使用該注冊商標,就可以向商標局申請商標撤三。
商標惡意搶注及構成要件
(一)搶注他人享有的商業標識或在先權利
從惡意搶注的對象來看,是“他人享有的 商業標識或在先權利”。具體而言,“他人享有的商業標識”包括:(1)與注冊商標和未注冊馳名商標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的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其中注冊馳名商標不受相同或近似商品的限制。(2)他人已經使用并具有一定影響的商標。關于“他人享有的在先權利”,《最高人 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 的規定》第18條將“在先權利”解釋為包括“民事權利”和“合法權益”,筆者認為這是恰當的 擴張解釋。“民事權利”應當包括姓名權、肖像 權,以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合法權益”應可包含商號、域名、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裝 裝潢、電影名稱、節目名稱等所享有的權益。筆者贊同擴張解釋是因為“財產論已經導致一些人注冊商標不是出于表示產品來源的目的,而是為了圈占那些被選作商標本身,以防止他人使用”,將惡意搶注對象擴展到“合法權益”可以有效防止受財產論影響的商標權的過度擴張, 也有利于克服商標注冊確權制度的積弊。
(二)搶注人主觀惡意
從主觀狀態來看,搶注人需有“惡意”。“惡意”一詞體現了對行為人道德上的評價,但“惡意”并非獨立的過錯類型,其性質屬于直接 故意的范疇。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認為判斷搶注 人具有惡意的一般標準是“明知或應知”[2]。可見,除了“明知”這一典型的過錯形態,實務界 的主流觀點認為“惡意”包括“應知”這一法律 推定的過錯形態,即搶注人應當知道“他人享有的商業標識或在先權利”,可以推定其具有攀附他人商譽獲利的意圖,這種法律推定減輕了原權利人的舉證責任。筆者認為,關于“應知”的判 斷應當綜合考慮商標構造及知名度、所處地域、 所處行業等因素。需要明確的是,基于商標注冊 確權制度,非明知或應知的搶注行為屬于合法的商標注冊行為。2017年施行的《關于審理商標授 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3條就增加 了關于“商標申請人舉證證明其沒有利用在先使用商標商譽的惡意”的除外規定。
(三) 以不正當手段進行搶注
從客觀行為來看,搶注人是以不正當手段進行搶注。“不正當手段”的判斷應當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加以綜合判斷:第一,定量判斷主要是指囤積商標的行為,即申請注冊大量商標,明確缺乏真實使用意圖。此處“量”的判斷也是 一個相對概念,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商評委)和法院需要結合搶注人是否有真實 使用意圖加以判斷。第二,定性判斷主要從商標構成、特定關系和注冊后的行為來分析。定性判斷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商標構成角度分析,惡意搶注行為包括:
(1)申請注冊多件商標,且與他人具有較強顯著性的商標構成相同或者近似;
(2)申請注冊多件 商標,且與他人字號、企業名稱、社會組織及其 他機構名稱、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等構成相同或者近似;
(3)圍繞他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商標在多個商品或服務類別上進行注冊;
(4)將他人商標進行拆分組合或同音、形似替換 以及采用名人姓名的諧音。
從特定關系角度分析,惡意搶注的行為,包 括:
(1)未經授權,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 名義將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標進行注冊;
(2)搶注人與在先使用人具有前一條中所述行為以外的合同、業務往來關系或其他關系而明知該他人商標存在。
從注冊后的行為角度分析,惡意搶注行為包括注冊后高價兜售、許可商標的行為和進行惡意侵權訴訟的行為。
發生商標被惡意搶注,一般的情況下是到商標局進行舉報處理,到商標局進行舉報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商標是被他人搶注的,一般受理時間稍微會長一點;那么也可以資金進行私下處理,跟對方協商一下,買過來,一般情況對方會獅子大開口。
商標排他許可合同范本是怎樣的
商標侵權及認定
商標權需要攤銷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鑒定后工傷復發的處理規定
2021-01-18公司上市具有哪些優缺點
2021-02-10調崗降薪如何處理
2021-02-26法律顧問合同的終止事項有哪些
2021-02-07以贍養為條件的贈與能否撤銷
2021-02-17交通事故索賠程序
2021-02-21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準
2021-03-11在公司受傷了公司應該賠償什么
2020-12-21保管費應在什么時候支付
2021-02-23擔保可以采用哪幾種方式,簽訂擔保合同時要注意什么
2020-11-14房產己給贈與稅出售還付所得稅嗎
2021-02-18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25休了半年產假的怎么算離職補償金
2020-12-31試用期、服務期是如何確定的
2021-02-03實習期未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發生事故屬于工傷嗎
2020-12-10侵權責任和產品責任可以同時主張嗎
2020-12-25投保人如果體檢不合格保費會退回來嗎
2021-01-23定值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21未事先告知投保人的遲延生效條款不生效
2020-11-23土方車司機超分仍然上路釀事故 保險公司拒賠獲支持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