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事訴訟程序是怎樣的
基本訴訟程序
(一)訴答程序
美國民事審前程序主要包括訴答程序、證據開示程序和審前會議,民事訴訟始于訴答程序。在FRCP規定證據開示程序之前,訴答程序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爭議點,但之后的訴答程序僅起到通知對方當事人,讓其準備訴訟的作用,這可稱為通知式訴答。
1.起訴(file)
民事訴訟從原告把訴狀提交給法院時開始。FRCP第8條“訴告文-狀的一般規則”(GeneralRulesofPleading)a款規定,不論是最初的請求、反訴請求、交叉請求或第三當事人請求,提出救濟請求的訴辯狀均應包括:簡明的陳述法院管轄權的依據,但法院已經具有管轄權且該請求不需要新的管轄權依據的除外;簡明的陳述以表明有權獲得請求的救濟;訴辯人所尋求的救濟判決的請求。
FRCP對訴告文-狀并無技術性的格式要求,一般的說,原告的訴狀應該依次記載下列內容:
標題(Caption),包括法院名稱、訴訟名稱、案號等;
訴訟性質(NatureofAction);
管轄權和審判地(JurisdictionandVenue),扼要說明受訴法院的管轄權及其法律根據;
當事人(Parties)基本情況;
背景(Background),即案件的來龍去脈和簡要事實;
救濟請求(PrayerforRelief),即說明有權得到救濟的請求及其法律根據;
陪審團審理請求(jurydemand);日期和簽字(date&signature)。
FRCP第8條e款規定,當事人不論是在一個訴因或一次抗辯中或者是在單獨的訴因或抗辯中,均可以提出兩項或兩項以上的選擇性或假設性的請求或抗辯。假如提出兩項或兩項以上選擇性的主張,其中有一項陳述已充分具備單獨提出的要件,則該訴告文-狀不因一個或多個選擇性的主張不充分而受影響。當事人也可以提出多個單獨的請求或抗辯,不論是否具有一致性,也不論是基于普通法、衡平法或海商法的理由。在訴答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時,賦予訴答人選擇性訴答的權利是必要的。
2.答辯(answer)
對起訴狀的答辯是被告的責任,除缺乏事項管轄權外,法官一般不主動審查起訴狀。被告在法定期間向原告人送達答辯狀是FRCP規定的一項義務。答辯狀應簡明扼要記載對原告提出的各種請求的抗辯,且必須自認或者否認對方的主張。答辯具有期限的限制。聯邦法院規定被告的答辯時限為20天,而州法院則根據法律和地方法院規則可能是10天、15天、30天或者60天。但法律規定法院可以允許在法定時間結束之后提交答辯狀。據FRCP第12條第a款第(1)項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被告應在接到傳票和起訴狀后的20天內向對方當事人送達答辯狀。
被告答辯有以下三種形式:
(1)否認(denials)。
當事人應簡明確的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每一請求作出抗辯且承認或否認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對于必須回答的訴辯狀中的主張,除關于損害賠償的金額主張外,在應答性訴辯狀中如果未加以否認,即視為承認。FRCP第8條第b款規定的否認形式(FormofDenials)有四種:概括否認(generaldenial),即訴辯人對包括管轄權在內的全部主張進行否認,以概括否認的形式進行答辯是有前提的,必須履行FRCP第11條定的義務后方可提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的訴訟規則均要求善意的訴辯,即意圖的誠實;別的否認(specificdenials),即訴辯人對指定的主張或段落進行特別否認;缺乏充分的認知或信息的否認(denialswithoutknowledgeorinformationsufficient),即在缺乏充分認知或信息時只要將此情況予以陳述就可起到否認的效果;部分否認(partlydenial),即對某一主張的部分否認,在訴辯人欲圖善意地否認主張的一部分或主張的資格時采用這種方式,訴辯人應指出主張的真實部分并否認其余部分,這種方式較常用。
(2)積極的抗辯(affirmativedefenses)。
這是指被告以提出新的事實主張的方式進行答辯。在對先行訴告文-狀提出訴辯時,當事人應積極提出如下抗辯:合意及履行、仲裁和仲裁裁決、承擔風險、共同過失、破產免責、強迫、禁反言、缺乏對價、欺詐、違法、共同雇傭人的消滅時效、許可、支付、免除義務、既判力、欺詐防止法、訴訟時效法、放棄權利以及構成其他無效或積極抗辯的事項。
(3)獨立的救濟請求(IndependentPrayerforRelief)。
即指被告提出反訴請求或交叉請求的方式進行答辯。
3.反訴、交叉請求、引入訴訟
(1)反訴(Counterclaim),即反訴請求,是指本訴被告針對本訴原告所提起的獨立的反請求,它可以分為:強制性反訴(CompulsoryCounterclaims)和任意性反訟。前者規定在FRCP第13條第a款中,即在訴告文-狀送達時,答辯人對于對方當事人的所有請求,只要該請求是基于作為對方當事人請求的訴訟標的的交易或事件而產生的,且對其裁判無需法院不能取得管轄權的第三人出庭,則該請求應作為反訴提出。意性反訴(PermissiveCounterclaims)規定在FRCP第13條第b款中,即答辯人可以提出針對對方當事人的請求,如果該請求并非基于作為對方當事人訴訟標的的交易或事件而產生的,是否提出該請求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2)交叉請求(Cross-Claim),又稱為交叉訴訟,是指共同訴訟人中的一個當事人可以在訴告文-狀中對另一個共同訴訟人提出訴訟請求。FRCP第13條第g款的規定,提出的交叉請求可以是基于作為本訴或反訴訴訟標的的交易或事件而產生的請求,也可以是與作為本訴之訴訟標的的財產權有關的請求。被交叉請求人有可能替交叉請求人負全部或部分責任。
(3)引入訴訟(Impleader),指在訴訟開始后的任何時候,被告以第三人對其被訴的權利請求負有全部或部分責任為由,起訴第三人而將其作為新的被告引入原來的訴訟,此時被告成為第三當事人原告(Third-PartyPlaintiff),被引入已開始的訴訟中的人稱為第三當事人被告(Third-PartyDefendant);當被反訴時,原告作為反訴被告也有權引入第三當事人被告。通常被告作為第三方原告在訴訟開始后任何時間可向第三人送達傳票和起訴狀。如果被告在送達本訴訴告文-狀后10日內對第三當事人提出訴狀,該訴狀的送達無需法院許可。10日之后,被告向第三人提出參加訴訟的動議須經法院許可。
4.訴告文-狀的修改和補充
FRCP第15條“訴告文-狀的修改和補充(AmendedandSupplementalPleadings)”規定了無需法院許可的修改和需要法院或對方當事人許可的修改。對于訴告文-狀的修改上述第15條確立非常自由的指導原則(liberalpolicy)。事人在接到需要應答的訴告文-狀之前任何時候,作為當然的權利可以對其訴告文-狀作一次修改;如果訴告文-狀是不允許應答的訴告文-狀,且訴訟尚未列入審判日程(trialcalendar),當事人可在訴告文-狀送達后20日內的任何時間修改一次。除此之外,當事人只有經法院許可或對方當事人書面同意才能修改其訴告文-狀。當然,基于公平正義的需要法院,還是會許可修改訴告文-狀。一般而言,在符合FRCP第15條c款規定條件的前提下,訴告文-狀修改的效力溯及訴告文-狀最初提出的日期。根據當事人的動議,法院可以經合理的通知并依適當的條件,允許當事人補充訴答文書并送達,記載從訴告文-狀提出日期后發生的交易、事項或事件。即使最初訴告文-狀在陳述救濟請求或抗辯時有缺陷,也可以允許補充。答辯人在送達文書后到期或取得的請求,經法院許可,可以補充訴告文書的方式提出反訴。
(二)動議
動議(motion)是當事人為請求法院發布某項命令而提出的申請,動議一般可在訴訟任何階段向法院提出。動議在程序上一般包括以下階段:動議方發出通知,將支持動議的法律備忘錄(memorandumoflaw)與宣誓證詞(affidavit)送達給對方并在法院備案,非動議方將反對動議的法律備忘錄與證詞送達對方并在法院備案,法院閱讀雙方提交的文書與證據(包括當事人的證詞)后舉行聽證會(hearing),作出決定等。據FRCP第78條“動議日(motionday)”的規定,除限于當地條件不可實行外,各地區法院為了使要求通知和聽審的動議得到迅速聽審和處理,應規定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并留出充分的時間間隔,如有必要法官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場所,基于其認為合理的通知,作出提前、指揮和聽審等活動的命令。在必要時甚至得由主審法官就動議進行聽審,讓雙方當事人就動議進行辯論,法官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后作出決定。為了加速處理,法官也可根據雙方的書面陳述對動議作出裁決。
1.審前動議
在民事案件審理前,被告享有提出動議來回應起訴狀的權利,審前動議主要有以下幾種:
(1)答辯前要求撤銷案件的動議。根據FRCP第12條b款的規定,如果答辯是必需的,對訴告文-狀中的救濟請求所作的事實或法律上的抗辯,無論是救濟請求、反訴請求、交叉請求還是第三人的請求,都應當在訴告文-狀中主張。但答辯前,被告針對以下事項有權提出要求撤銷案件的動議:缺乏事項管轄權;無對人管轄權;審判地不適當;程序不充分;送達程序不充分;沒有陳述救濟請求;不可或缺的當事人未參加訴訟。如果允許在提出上述動議后還可提出訴告文-狀,那么應在訴告文-狀前提出動議。假如法院經審查裁決準許被告的動議,那么案件將被撤銷,有的撤銷屬于無不利影響的撤銷,原告還可再次提出訴訟,如針對無對人管轄權的動議、缺乏事項管轄權的動議和不可或缺的當事人未參加訴訟的動議作出的撤銷;有的撤銷則具有處置性,如針對沒有陳述救濟請求的動議作出的撤銷。
(2)要求就訴辯狀作出判決的動議。訴辯結束,當事人可提出就起訴狀和答辯狀作出判決的動議,使案件未經審判而了結。早先這在普通法中被稱為妨訴異議,現規定于FRCP第12條c款。根據該款規定,在訴答程序結束后并不延誤開庭審理的期間內,任何當事人均可提出基于訴告文-狀作出判決的動議。如動議提出在訴告文-狀中未記載的事實并被法院排除時,該動議應按提出即決判決動議加以處理。根據動議,法院將審查訴辯狀,如果根據訴辯狀即可對案件作出裁判,比如被告在答辯狀中已承認原告的主張等,進行審判顯然沒有必要,法院可作出一方勝訴的判決。
(3)要求即決判決的動議。FRCP第56條c款“動議及其程序(MotionandProceedingsThereon)”規定,只要有訴告文-狀、筆錄證言、對訊問書的回答、在案的自認與宣誓書一同證明對于要件事實并不存在真正的爭點(genuineissue),且證明動議方有權獲得作為法律問題的判決,則應馬上作出即決判決。基于請求、反請求或交叉請求,要求追回財產或要求獲得宣告判決(declaratoryjudgment)的當事人,在訴訟開始后20日內或在對方當事人送達即決判決動議書后,隨時可以提出其全部勝訴或部分勝訴的即決判決動議。作為被主張請求、反請求或交叉請求的另一方當事人也有同樣的權利。對此動議,聯邦最高法院持相對寬松的態度。
2.審理中的動議
(1)FRCP第50條a款和c款。FRCP第50條a款和c款規定了題述動議,a款針對的是有陪審團參加審判的訴訟。在陪審團審判案件期間,如果關于某個爭點一方當事人已獲得充分聽審,且一個合理的陪審團未能就該爭點為該當事人找出足夠的合法證據基礎,則法院應作出該爭點對該當事人不利的認定,并在根據適用的法律沒有就該爭點作出有利的認定就不能維持或挫敗某項請求或抗辯時,準許請求作為法律事項判決的動議,登錄對該當事人作為法律事項的不利判決。請求作為法律事項判決的動議可以在將案件提交陪審團前的任何時間提出。動議方應詳細說明所尋求的判決及動議方有權獲得該判決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訴訟中若有一方當事人未能完成其證明責任,那么由法官代替陪審團就案件事實作出認定并據此作出裁決更富有效率。c款針對的是沒有陪審團而是由法官審理的訴訟,基本與a款同,此不贅述。
(2)FRCP第50條b款。陪審團就其審理的案件作出裁決后,敗訴方當事人可以根據50條b款提出動議,當然,動議方應在陪審團作出裁決前已提出50條a款規定的動議。本款規定的動議在時間上與50條a款不同,其余基本與50條a款同,也不贅述。需要明確的是,為什么法院會駁回一個在陪審團作出裁決前要求作為法律事項的判決的動議,但隨后,在陪審團作出裁決后又準許了當事人提出的要求作為法律事項的判決的動議呢?其原因在于,法院有時保留其決定權直至陪審團作出裁決,因為陪審團有可能會通過作出有利于動議方當事人的裁決而使得要求法院就動議作出決定的需求不具有實際意義。此外,如果案件上訴,則推翻一個陪審團裁決后的作為法律事項的判決將只會單純地重申陪審團的裁決。而與之相反的是,推翻一個陪審團裁決前的作為法律事項的判決意味著將進入召集陪審團以便重新審判等更為麻煩的程序。
3.審后動議
由于審判過程中可能隨時出現錯誤,并且陪審團也可能在判決中犯錯,所以案件并不必然在陪審團作出裁決時就結束。訴訟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主審法官進行新的審判或給予其他合理的補救。
(1)要求重新審判動議(amotionforanewtrial)和變更、修改判決的動議(amotiontoalteroramendajudgment)。FRCP第59條規定,在判決登錄(entryofthejudgment)后的10日內,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述動議。陪審團審理的案件重新審判的理由是法院在訴訟中根據普通法已承認的任何理由;非陪審團審理的案件重新審判的理由是法院在訴訟中根據衡平法已認定的任何理由。FRCP對變更、修改判決的動議應符合什么條件沒有明確的規定。對重新審理的動議,法院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決定是否重新審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FRCP第59條d款“基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權(OnInitiativeofCourt)”,法院甚至可以依職權重新審判或以未在重新審判動議中陳述的理由而準予重新審判,但應在重新審判的裁定(order)中具體說明理由。
(2)撤銷判決的動議撤銷判決的動議規定于FRCP第60條。該動議通常在允許提出不顧陪審團裁決的判決的動議和要求重新審判的動議后提出,但相關規則沒有禁止敗訴方在事件允許的情況下同時提出上述三種動議。
撤銷判決的動議可以基于下列理由:
第一,錯誤、突襲或可原諒的過失,在大多數案件中,因為缺席審判或者類似原因的當事人無法運用這一規則。
第二,新發現的證據,指在依據FRCP第59條b款規定的提出重新審判的期間內,即使相當的注意也不能發現的新證據。
第三,欺詐(無論以前稱為內部或外部的)、虛假表述或對方當事人其他錯誤的行為。
第四,判決無效。
第五,判決被履行、被放棄或被解除,或者作為判決基礎的前一判決已被推翻或以其他方式被撤銷,或判決如被執行將是不公平的。
第六,其他任何救濟判決效力的正當理由。
撤銷判決的動議應在合理時間內提出,基于前三個理由的動議應在判決后一年內提出,動議的提出不影響判決的終局性,也不停止判決的執行。
(三)審前簡易化的審理程序
美國民事訴訟中的判決有數種,如中間判決(interlocutoryjudgment)、合意判決(consentdecree)、即決判決和缺席判決等,后兩種屬審前簡易化的審理。聯邦地區法院是一般管轄權法院,其適用的程序相當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普通程序,但在有些案件中仍存在若干簡易化的程序。最突出的就是在審前程序中法院不經審理作出的判決。這些不經審理作出判決的簡易程序有三種:即決判決(summaryjudgment),又譯為簡易判決;缺席判決(defaultjudgment),又譯為不應訴判決;自愿和非自愿的駁回訴訟。分述如下:
1.即決判決(summaryjudgment)
即決判決起源于英國1855年《票據交易法案》(theBillsofExchangeAct),該法案允許根據某些類型的商業證書提出請求以加快債務的執行,后在美國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擴大到可
適用于除某些侵權案件和違背婚約的訴訟案件之外的幾乎所有普通法案件。FRCP第56條c款規定了即決判決制度,即決判決是不經過全部的訴訟程序而作出的判決。即決判決適用于陪審團審判和非陪審團審判的案件,即決判決可以說是對陪審團權利進行控制和限制的司法方法。
即決判決具有三個功能:
第一,簡化訴訟程序,加快訴訟進程。即決判決避免了開庭審理程序對時間和費用的浪費。
第二,促使當事人補充訴訟文件,及時解決糾紛。訴訟程序開始后,有的當事人為拖延訴訟、維持既得利益,不惜隱藏證據,消極抗辯。在此情況下,對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提出即決判決的動議,迫使其披露其他證據,積極抗辯。因為非動議方要使法官相信案件存在實質性的爭點就必須通過宣誓書和其他證據加以證明。
第三,通過迅速的判決,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決判決具有中間判決的性質,即使對于損害賠償的數額存在真正的爭點,也可以僅對責任的劃分作出即決判決。同時,即決判決可以對全部或也可以僅對部分案件作出判決。
2.缺席判決(defaultjudgment)
FRCP第55條“缺席(default)”規定了缺席判決制度。缺席判決是指,被告不出席審判或不應訴答辯,法院據此作出的不利于被告、滿足原告在起訴狀中要求的救濟的判決。傳票中必須明示被告應訴和答辯的期間,并應告知被告不出席審判并對訴訟提出抗辯將導致法院作出缺席判決。缺席判決的前提是登錄有關當事人缺席的事實,即被請求積極救濟判決的當事人,不應訴或未能行使FRCP規定的其他抗辯,且該事實已被宣誓書或其他方法所明確,則法院的書記官應將該當事人登錄為缺席。缺席分為被告不出席審判或不對原告的起訴書作出答辯和被告曾經到庭但不作成正式的答辯書或審理時不出庭兩種情形。有權獲得缺席判決的當事人有原告、第三當事人原告、提出交叉請求或反請求的當事人。
缺席判決依登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
第一,由書記官作出的缺席判決。在被告缺席時,如果原告對被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是一確定的金額或經計算可以確定的金額,且被告不是未成年人,也不是無行為能力人,書記官可根據原告的請求和宣誓書登錄這類判決。
第二,由法院作出的缺席判決。
除上述情況外,有權獲得缺席判決的當事人必須向法院提出缺席判決的申請。但不應對未成年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登錄缺席判決,除非由通常的監護人、財產代管人、精神病人的監管人或其他類似的代理人進行訴訟。如果被請求接受缺席判決的當事人應訴,應當在審理前三日將申請缺席判決的書面通知送達該當事人(如果是當事人的代理人應訴的,則是送達該代理人)。如有必要計算或決定損害賠償數額或認定證據證明的事實或調查其他事實,為使法院能作出或執行缺席判決,在法院認為必要且恰當時可舉行聽審或進行相關鑒定,并給予當事人獲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當事人缺席的原因很多,有些可能是正當的,為此FRCP規定了對缺席判決的救濟途徑,即法院基于正當的理由可以撤銷缺席判決,如果缺席判決已登錄,根據前述規則第60條b款同樣也可撤銷。
另外,法律規定,除非原告提供了令法院滿意的證據證明其請求或需要救濟的權利,否則對美國及其國家工作人員、機構不得作出缺席判決。
3.自愿和非自愿的撤銷訴訟
自愿和非自愿的撤銷訴訟(又稱自愿和非自愿的駁回訴訟)規定于FRCP第41條“撤銷訴訟(dismissalofactions)”中,該條也適用于反訴請求、交叉請求和第三當事人請求。
(1)自愿的撤銷訴訟(voluntarydismissal)。根據法律規定,下列情況下,原告可以不通過法院的命令(order)自愿地撤銷訴訟:在對方當事人送達答辯狀或即決判決動議書之前的任何時間提出撤銷訴訟通知書;提出由出庭的所有當事人簽名的撤銷訴訟協議書。除此之外,原告撤銷訴訟必須經法院審查,除非法院認為依照法院裁定(order)或法院認為有正當條件,否則訴訟不能因原告的請求被撤銷。在自愿撤銷訴訟中,除特殊情況外,告的權利并不受影響。
(2)非自愿的撤銷訴訟(involuntarydismissal)。在原告不能繼續進行訴訟、不遵守FRCP的規定或不能遵守法院的命令時,被告可以提出撤銷訴訟或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動議,除非法院作出的裁定另有說明,否則該撤銷訴訟具有實體裁決的效力,原告不能再行起訴,但因無管轄權、審判地不當或不能按照FRCP合并當事人而被撤銷訴訟的除外。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關系解除后單位須在15日內辦理檔案轉移
2021-03-15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1-01-18愿意離婚但不愿意分割財產怎么辦
2020-11-29仲裁開庭對方不來賠償怎么辦
2020-12-31中介應告知購房者哪些內容
2021-02-09解除勞動合同最多賠償多少個月
2021-03-03什么情況可以適用勞務合同
2021-01-09保險代位權和保險合同格式條款
2020-12-26本案車輛受損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3實際修車費用高于評估費用,保險公司應按哪個賠償
2020-11-21機動車保險的形式
2020-11-12農村機動地最長承包期限是多久
2020-11-22遭遇司法強拆能否上訴
2021-03-11法院能否對被執行人家庭成員拆遷補償款一并凍結扣收
2021-03-19婚前房產婚后拆遷所得安置房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0-11-14拆遷安置房遺產稅怎么繳納
2021-01-05拆遷安置房有沒有土地證
2021-03-15拆遷安置情況核查的作用
2020-11-11模擬拆遷的協議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17房屋征收需要拆遷許可嗎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