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思自治的含義和內容
(一)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原則,他是確定合同準據法的最普遍的原則。
(二)意思自治的主要內容
意思自治的核心是當事人的自治,是自由實現的主要法律形式。民事立法對意思自治的規定體現在許多方面:一是可以提供選擇的機會,增加自由選擇的功效,即用共同規則的形式,預先為民事者設定可供選擇的行為模式,以規范民事者的自由民事為;二是為民事者自由意志的外化,排除人為的不正當障礙,以保證民事行為的自由開展;三是把自由上升為受國家強制力保護的客體;四是在具體民事活動中,法律保護民事者可以自由的選擇合作伙伴、合作形式、合作內容等。同時,意思自治還表現在民法領域的各個方面,如在所有權領域,則表現為所有人得依法任意處分其財產;在契約領域,則表現為契約內容、契約形式、契約對象等方面之充分選擇自由;在婚姻家庭繼承領域,則表現為結婚自由、離婚自由、遺囑自由等;在民事責任領域,則表現為自己責任,即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責任自己獨立承擔。但意思自治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合同領域,表現為合同自由。
二、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
任何一種自由本身都包含著某種限制,沒有限制便無所謂自由。沒有限制,“自由”不過是一種任性,或者是一種主觀愿望,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早在提出“意思自治”學說之時,杜摩林就指出,那些具有強制性的習慣,是不能以當事人的意思而排除其適用的。法律上所講的自由也必須是為國家法律所認可所保護的自由。個人自由必須制約于“必須不使自己有礙于他人”這樣一個限度內。從法律的角度講,各種自由權利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邊際,在這個邊際所指明的范圍之內,權力的主體可以從事他想干的一切事情,別人的干涉是違法的。如果超出這個范圍,自由就失去了權力的性質,他的行為就是違法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必然會損害其他人的合法權益。自由是一種權利,而限制則是一種責任。限制是對自由的制約,又是對自由的保障,他要求個人在行使自由權利是要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法律在自由卻認為權利的同時,也就確定了各種自由權力的范圍,使之有可能在自由的法律通則之下互相協調。對意思自治進行限制的另一個原因是任何社會主體的行為都必須受制于國家權力。國家權力存在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保障個人的自由,但是為了實現保障個人自由的目的,國家權力有時候必須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適當限制。
對自由限制的主要途徑是來自于法律的規定。法律是利用自身強制的力量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由。只有服從于人們自己為自己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當然,國家權力對個人的自由的干涉必須以法律有明文的規定為限,而法律本身也“只禁止那些會損害社會的行為”,而且法律禁止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因此,對政府來說,政府的權力必須是有限的,所有的政府都只不過是“有限的政府”。
在合同關系中,無論是為了維持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還是為了平等的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并真正實現其合理期待,都要求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真實合法。作為社會關系,合同所引起的各項交易,不僅涉及當事人雙方的得失,也會進而影響社會的榮衰和他人的利害。實行有限的“意思自治”,可以保障雙方機會均等,互惠互利。
三、意思自治原則與相關民法原則的關系
與意思自治關系最為密切的主要有兩個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
1、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關系。誠信原則的出現既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和有限否定,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意思自治原則功能的矯正。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社會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從事經營活動時,應從善意出發,正當的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以維持當事人之間及于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它是現代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其最大的特點是該原則具有觀念法的性質或者說具有補充法的功能。誠信原則要求行為必須以善意的心理狀態,為一切有法律意義的行為,要求行為人在無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應當按照社會公認的方式來進行活動,且應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合同自由讓位于社會公平的結果。
2、與公序良俗原則的關系。與誠信原則的功能相同,公序良俗原則的出現也具有對當事人不合理行為結果進行矯正的功能。如果說誠信原則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那么,公序良俗原則的出現則是為了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誠信原則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因為個人自由的濫用已經危及到其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公序良俗原則的產生原因則主要是在于契約自由本身存在先天缺陷。這使得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并不能給整個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和發展,絕對的個人自由,追逐個人利益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會破壞環境和資源。因此個人應該服從于社會,自由也應該不觸犯社會公序的自由,國家必須介入干預經濟生活,擴大社會控制的范圍。公序良俗原則便作為與誠信原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契約法的一般規則得以確立。
四、意思自治在民法中作用
1、意思自治原則反映了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對民事關系(尤其是合同關系)一般法律規則的高度概括。這一原則的實質,是對民事主體的獨立意志在民事活動中的支配地位的一種法律確認。從根本上說,這一原則所表現的,不過是商品經濟社會人們從事商品交換活動時依照“平等”的規則所發生的相互關系而已。因此,意思自治原則和商品經濟之間具有必然的內在聯系。而由于商品經濟的本質屬性并不因經濟制度及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們可以說,凡存在商品經濟的地方,必然存在法律上的意思自治。
由此可見,只要承認我國所實行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屬性,就必須承認意思自治原則對于我國民事立法所應具有的指導作用。將意思自治確認為我國民事的一項基本原則,從法律制度上最大限度的保障民事主體活動中所享有的意志獨立和意志自由,有助于清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權利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觀念,弘揚尊重民事主體合法權利之風,促進我國具有充分的開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
2、意思自治原則只是我國民事立法諸原則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必須反對將意思自治原則絕對化、神圣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確實需要賦予民事主體以更多的自由和獨立性。然而,我們卻不能夸大或神化其功能和作用。因為在任何時候,社會利益都是高于個人利益的,即使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意思自治也從未在法律上絕對化。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和發展過程中,國家不能處于放任的,無所作為的狀態。與此相反,我們應行國家對市場經濟的適度干預,以保障市場秩序,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如果沒有意思
自治,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但如果沒有國家干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得以健康的存在和發展。
3、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我國生產力已發展到相當水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同樣會遇到或已經遇到許多問題。而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的、與國際大市場相接軌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國民法所要反映的和確認的,是現代市場交易的規則。
綜上所述,在我國意思自治原則表現了民事主體的各個意志在經濟活動領域內依法獲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它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以及禁止濫用權利等原則并行不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民事立法、司法和法律解釋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保
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中共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而對于現有法律的適用和研究,是推動法治建設的前提,為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作為法律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理論修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父母快到60了多少歲需要贍養
2020-11-30房產抵押有什么流程
2020-12-23刑期執行過半就能申請假釋嗎
2021-01-30夫妻一方離家出走的離婚程序
2020-12-01訂婚了退婚怎么退
2021-03-14筆跡鑒定是否有權知道結果
2021-02-13擔保可以采用哪幾種方式,簽訂擔保合同時要注意什么
2020-11-14競業限制補償金如何生效
2020-12-26勞務合同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2020-11-21試用期申請離職公司不放人怎么辦
2021-02-28勞動者不同意調崗單位解除合同是合法行為嗎
2021-01-24去瑞士旅游買保險需要什么手續
2021-01-15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
2020-11-23車險損與三者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免賠額與不計免賠是什么意思,不買不計免賠的情況
2021-02-09如何防范保險理賠糾紛
2020-11-20進西藏得高原腦水腫 被保險人理賠遭拒
2020-12-05賠款準備金 ClaimReserve
2020-11-28個人協議出讓國有土地違法嗎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