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只規定了公證提存這種提存方式。公證處充任提存場所,符合提存條件的,承運人應當按照提存規則的相關規定,向公證部門提出提存申請,根據提存機關的指定,向保管人交付提存物,提存機關出具提存證書。
提存后產生以下法律效力:
(1)運輸合同的消滅,提存物的毀損風險轉移至收貨人或托運人;
(2)在承運人與提存機關之間形成寄托關系;
(3)貨物的權利人與提存機關間,貨物的權利人享有對提存機關提存物的請求權,但保管費和其他費用,由貨物的權利人負擔。
貨運合同承運人的提存權
我國《合同法》第316條規定:“收貨人不明或者收貨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貨物的,依照本法第101的規定,承運人可以提存貨物。”《合同法》第101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二)債權人下落不明;
(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標的物不適于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國務院交通部制定的汽車貨物運輸規則、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等部門規章對提存權也作出了規定。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貨運承運人的提存權,是法律賦予貨運承運人的權利,也是民法中一般提存權在運輸法律關系中的具體化,其目的在于使承運人從速完成運送物的交付,免除運送物的保管義務,從而取得運費的請求權。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適用條件
我國《合同法》對于承運人提存權的適用條件作出了規定,根據《合同法》第316條的規定,提存權適用條件限定為,收貨人不明或收貨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貨物兩種情形,出現上述情形,承運人有權依照《合同法》第101條的規定,行使提存權。在現實生活中,承運人往往濫用提存權,未按照誠信原則和一般生活習慣,履行善意的調查義務,在條文的理解上進行簡單化處理,不認真核查真正收貨人,或收貨人的拒絕提貨的理由是正當的,但承運人認為理由不成立,從而錯誤的行使提存權,導致損失的擴大。因此對于提存條件的正確把握,有利于界定概念,減少糾紛的發生。
收貨人不明主要是指不知收貨人名稱或提單持有人不明,而承運人依照誠實信用的原則和一般習慣,進行必要調查義務后,仍不能確認主體的,方能視為收貨人不明。
收貨人拒絕受領貨物,包括收貨人主張運送物不符或數量不足而拒絕受領和收貨人不依提單或運單所載支付運費兩種情形,運費的支付和貨物的交付應當為對待給付。同時,承運人負有再次通知的義務,怠于履行該義務,承運人應當免費保管貨物,且運送義務沒有完成。
提存權行使的特殊情形
因承運物性質的不同,有些物品是不適合提存的,在此種情形下,承運人可以拍賣或變賣承運物。《合同法》第101條對此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不宜提存或費用過高的,主要是指承運物為鮮活、易腐爛變質物品或相當情形(如價值的迅速遞減等),或者運送物品價值顯然不能抵償運費及其他費用。拍賣或變賣應當善意進行,如履行通知義務、委托拍賣無過錯等)拍賣或變賣的款項,扣除拍賣變賣費用,支付運費、保管費和其他運輸費用后,如果仍有剩余,承運人應當交付給有權接受的人,符合提存條件的,將剩余款項提存。
審理貨物承運人行使提存權案件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提存條件之嚴格把握,同時注意在國際貨物貿易中的特殊規定,當事人對于貨物的所有權或占有權存在爭議時,承運人可以將貨物提存,或要求所有已知的請求人參與訴訟。
第二,貨物承運人在行使提存權利時,是否依照誠實信用的原則或依一般慣例,履行了通知等附隨義務,是否屬于惡意行使提存權。在考察貨運承運人行使權利的正當性時,首先,要依照行政法規或規章所規定的程序,看承運人是否按照這些法規或規章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利,如鐵路運輸中,收貨人不明的,從承運人發出催領通知之日起30日內,收貨人拒絕受領貨物的,從收貨人拒絕領取貨物時起3日內通知托運人。托運人自接到通知次日起,5日內提出處理辦法答復承運人。超過期限,運輸合同仍無法履行的,承運人有權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其次,根據通常情況下,誠實信用對理智的專業人員的一般要求以及行為成本等因素,綜合判斷承運人行使提存權行為的正當性。
第三,承運人錯誤行使提存權,導致損失發生的,根據當事人過錯大小,確認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提存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種民事權利,貨運承運人由于承運業務的劇增,事務的繁忙,往往導致責任感的下降,或者認為提存或拍賣、變賣是自己獲取不正當利益的合法途徑,從而滋生一些錯誤的觀點,導致在提存權的行使過程中沒有按照規范或違反誠信原則,或存在惡意,導致損失的發生。在此種情形下,應當根據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過錯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比例。
第四,相關法律規范的綜合運用。貨運承運人提存權是一般提存權的特殊形態,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當以一般提存權的基本理論作為指導,在貨運承運人提存權沒有規定時,根據一般理論進行裁判。此權利的行使還涉及拍賣法的規定,以及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確認。
第五,當事人利益的均衡,盡量減少損失的發生。在糾紛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各種措施將損失降到最小化,同時注意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均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多長有法可依
2021-02-01干股可以收回嗎
2020-12-26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是否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2021-02-28家庭婦女離婚后能要贍養費嗎
2021-01-11簽訂賣房合同注意事項有哪些,與中介公司打交道需要注意什么
2020-11-12個人投資開發房地產應注意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27如何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4意外險怎么買
2020-12-29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的范圍
2020-12-212020最新人身意外保險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1-01-04韶關山洪致3人失蹤1人死亡,有沒有保障自然災害的保險
2021-03-23上海城鎮保險包含哪幾種
2021-01-17工傷后可以向公司要一次性傷殘就業保證金嗎
2021-02-09保險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2021-03-08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規定有何內容
2021-01-16繳納私房土地出讓金時所需要的材料
2021-01-08什么樣的安置補償協議是無效的
2020-12-31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政策是什么
2020-12-03嘉興農村拆遷安置房有沒有房產證
2020-12-20農村拆遷補償款投資股權是否要繳稅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