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的有關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1)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5000元至2萬元以上的;(2)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元至20萬元以上的。
根據刑法第224條的規定。犯合同詐騙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投,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刑法第231條的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上述規定處罰。
相關法規:
概念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1][2]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構成要件
1.本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對經濟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本罪的對象是公私財物。
2.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本罪的詐騙行為表現為:
(1)以虛構單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義簽訂合同的。
(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這里所稱的票據,主要指能作為擔保憑證的金融票據,即匯票、本票和支票等。所謂其他產權證明,包括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以及能證明動產、不動產的各種有效證明文件。
(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這里所說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簽訂、履行經濟合同過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種方法以外,以經濟合同為手段、以騙取合同約定的由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但報財物為目的的一切手段。
行為人只要實施上述一種詐騙行為,便可構成本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處理技巧
2021-02-26違章建筑拆遷補償到底該不該
2021-01-07能否剝奪未成年人政治權利,能否剝奪外國人政治權利
2020-12-04吃霸王餐怎么處罰
2020-12-02煤礦工意外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19夫妻共同財產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1-01-01包工活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2-14就業協議書和勞動合同區別有哪些
2020-11-28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哪些不同?
2020-11-08公司盜用他人信息入職如何處罰
2021-01-06降薪是否需要變更合同
2021-02-22勞動關系確認
2021-03-09勞務派遣處理勞動合同爭議
2020-12-12意外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2-06保險違約責任條款有哪些
2021-03-16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保險代位權和保險合同格式條款
2020-12-26什么是保險合同,保險合同具備什么特點
2020-12-20中國保監會有權處罰外資保險公司嗎
2020-11-11無證駕駛免賠保險公司是否需要聲明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