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權處分,即沒有處分權而處分他人財產,其類型可以包括出賣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以他人財產設定抵押或其他權利負擔、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共有財產等。在無權處分場合,當然應該保護真正的權利人的利益,這是社會經濟秩序的一個根基。但是,在保護財產關系靜態安全的同時,也出現了如何對待財產關系的動態安全,即交易安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已不再單純地奉行“所有權高于一切”的法則,而將保護交易安全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價值來追求。因而,在解釋合同法第51條時,應同時注意保護所有權與保護交易安全這兩方面的要求。
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區分
法律行為可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前者是指發生債權債務的行為,又稱債權行為,如贈與、租賃、保證等。后者是指使某特定權利直接發生得失變更的行為,它又分為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在我國學者通說上,雖然沒有接受德國法的物權行為獨立性及無因性的理論,但卻接受了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概念,這樣,對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理解,就必然要有某些獨特性。
“處分”是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在傳統民法理論上,“處分”的語義有廣狹之別。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上及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指就原物體加以物質的變形、改造或毀損的行為,比如拆屋重建。法律上的處分,除負擔行為(債權行為,例如懸賞廣告、保證等)外,還包括處分行為,例如所有權的轉移或拋棄、抵押權的設定、債權讓與及債務免除。廣義的處分,僅指法律上的處分而言,而不包括事實上的處分。狹義的處分,專指處分行為而言。我國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是指法律上的處分。
在不接受物權行為獨立性及無因性理論的前提下,我國學說界認為,動產或不動產的買賣,雖屬于債權行為,但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結果,將導致物權的移轉變更,因此既包含負擔行為,也包含處分行為。筆者認為,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不同,在我國合同法上,負擔行為表現為具體的合同,是債權債務發生的原因;而所謂處分行為,由于我們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則被視為是合同履行的當然結果。雖然我們不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但是,我國立法已經接受了“區分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原則,合同法第135條的規定實際上即是這一原則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樣,在解釋合同法第51條時,當然應該注意區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區分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區分合同與無權處分,一句話,應該意識到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并非必然有相同的結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律師在接受委托后需要進行哪些程序
2021-03-10董事會成員由誰任命
2020-12-08車禍獲得賠償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22車禍受傷后的索賠流程
2020-11-20指定管轄的特殊原因是何種情況
2020-12-02交通事故上訴答辯狀怎么寫
2020-11-23勞務派遣行政許可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煤礦工意外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19商業銀行取得執照六個月內未開業怎么辦
2020-11-21訴訟保全擔保怎么寫
2021-01-06公租房戶口在有居住權嗎
2021-01-27勞動合同期限怎么填
2021-01-02簽訂勞動合同公司名稱變了還有效嗎
2021-03-04解除勞動合同最多賠償多少個月
2021-03-03中層管理人員簽訂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2-25簽派遣勞務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區別
2020-12-05國家對標準工作時間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0交通意外險與人身意外險有何區別
2020-11-11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應該加入產品責任強制保險條款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