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時申請勞動仲裁,認定勞動關系
用人單位與員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是員工能否申請工傷賠償的前提條件。《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修訂第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因此,未簽訂勞動合同或沒有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要想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必須先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定與用人單位有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實踐中,認定事實勞動關系除了確認爭議雙方具備勞動法意義下的用工主體和勞動者主體身份,最重要的是考量爭議雙方是否存在管理關系。
《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以下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至此,提醒各位勞動者在工作時,注意保管單位為自己出具的相關材料,以備雙方發生勞動爭議時使用。
具體到實踐中即注意留存蓋有單位印章的工資條、工資存折或工資卡等工資發放記錄并注意拍照或復印;保管好單位發放的門禁卡、出入證、健康證、資質證、上崗證、胸卡、名片等能夠證明勞動者工作內容的證件;注意復印或用拍照方式保留入職時填寫的報名表、登記表等證明招聘記錄;搜集勞動者代用人單位與其他單位或個人簽訂的合同等文件;用錄音、錄像、微信、QQ聊天記錄或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合法手段獲取與用人單位負責人或法定代表人協商工傷賠償或認定勞動關系等相關信息并注意備份保存。根據證據規則,在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雖簽訂勞動合同而單方面持有,使勞動者因沒有勞動合同而缺乏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勞動者采取合法的方式,盡量多的收集上述證明力稍弱的間接證據也不失為及時、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工傷索賠都必須以勞動關系的存在為絕對前提,例如:在建筑工程領域,建筑施工企業等用人單位對承包其工程或經營權而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人員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用工單位對其違法轉包的、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人員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被掛靠單位對掛靠其經營的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人員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即以上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主體雖然與勞動者未發生直接的勞動關系,但基于保護弱者等目的,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要求其承擔保險責任。勞動者若因此發生工傷,前述仲裁程序將不再是前置程序。
二、通過社會保障局,自行申請工傷認定
用人單位拒不為勞動者申請工傷認定的,勞動者可以自行申請。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職工發生傷害事故申請工傷認定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但用人單位拒不履行的,依據該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因此,受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在領取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仲裁裁決書后,要及時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備齊工傷認定申請表、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等申請材料,到用人單位工商登記所在地社保局申請工傷認定。注意與用人單位申請起始日相區別,個人或工會組織務必在事故發生之日起一年內申請,且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三、通過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鑒定
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工傷職工應當提供工傷認定書和工傷醫療有關的病歷、醫療記錄等資料及時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只有確定了具體的傷殘等級才能參照法律,更加準確地向用人單位主張最低限額的賠償金額,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殘疾在工傷中稱之為勞動功能障礙,按照《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現行規定,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四、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工傷待遇、雙倍工資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職工的工傷待遇包括:
(一)工傷醫療及康復待遇:治療工傷符合政策的費用如治療費、掛號費、藥費、住院費、輔助器具的安裝配置費和康復費用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住院伙食補助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市外就醫所需的交通費、食宿費由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二)停工留薪期待遇: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治療工傷期間,由用人單位按月支付其原工資福利待遇;
(三)因工死亡待遇:因工死亡職工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均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四)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由工傷基金支付;
(五)生活護理費由工傷基金支付;
(六)一至四級傷殘的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其退休后的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五級至六級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由用人單位支付;
(七)工傷職工自愿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工傷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其中,2016年度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623900元。
除此之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使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兩倍工資的起算時間為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截止時間為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前一日,故受傷職工在申請工傷待遇的同時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因未簽訂勞動合同而應補發的最多11個月的工資。
然而,無論受傷職工是通過勞動仲裁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申請工傷待遇、補發工資,還是通過行政程序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任何一個程序均面臨用人單位惡意向法院起訴甚至申請上訴或反復提起行政復議等拖延時間、損害受傷職工合法權益等行為,若受傷職工與用人單位無法通過和解、調解等方式合理解決的,受傷職工除了積極配合醫療,爭取早日康復以外,還需要做好曠日持久維權的心理準備,并保管好之前在用人單位工作的相關證據,注意收集后續與用人單位就工傷賠償等事宜交涉的證據,以及醫療費用、開支等原始憑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本人需要繳納失業保險滿幾年
2021-01-15最新!民法典草案提審:婚姻家庭編擬了這些新規(20個新亮點)
2020-12-25合伙企業財產范圍及性質
2020-12-10撫養費強制執行申請書模板
2021-02-262020交通肇事賠償標準
2021-02-26遺囑公證步驟是怎樣的
2020-12-17農村無證土地糾紛怎么處理
2020-11-09買賣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0-11-30確認勞動關系是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2021-03-10疫情期間被隔離扣工資嗎
2021-03-09被員工申請勞動仲裁怎么辦
2020-12-11不適用一裁終局的勞動糾紛
2020-12-10家庭財產保險可以全保嗎
2021-01-08購車保險合同約定不明確的,對合同條款應如何解釋?
2020-12-26財產保險理賠時受三個限額限制
2021-02-16交通事故本車人員受害能否要求保險公司賠償
2021-02-06失火引起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8無責以買保險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0-12-04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2021-01-12自燃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