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因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而產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若舉證不能,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案情
原告吳*云的丈夫左*方于1964年10月參加工作,1970年5月到河南省**市中原石油機械總廠工作,為該廠全民固定工。后安陽市**機械總廠改制為安陽市**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左*方仍為該單位職工。2002年11月21日,原告的丈夫左*方因病去世,**公司付給原告700元辦理后事,后原告多次找**公司協商喪葬費、撫恤金等事宜未果,于2004年10月25日申請內黃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該仲裁委員會經審查后認為,原告的申訴已超過法定的申訴時效,決定不予受理。故原告訴至法院。要求:一、請求被告依法給付喪葬費2040元。二、給付死亡補償金6800元,依法給付遺屬補助金。訴訟中,**公司提交了與左*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解除勞動合同登記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內部聯系表、2000年7月至2001年11月的工資表等證據,以此證明**公司與原告的丈夫左*方已于2001年6月30日解除了勞動關系,對于解除勞動合同以后的事宜,**公司不應再承擔任何責任。
裁判
內黃縣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被告的行為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判決:一、判決生效后五日內被告給付原告喪葬費、撫恤金共計7540元。二、從2002年12月1日起被告每月支付給原告生活補助金70元。三、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宣判后,**公司不服,向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辯稱已與原告的丈夫左*方合同期滿,已解除勞動合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條也作出相同的規定。因被告并未舉出與原告丈夫左*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法證明該合同已期滿,勞動部門雖已審批備案,但也無被告與左*方簽訂的勞動合同。在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內部聯系表中,雖然有解除合同的時間為2001年6月30日及人數14人,但這14人中是否有左*方被告未能舉出證據。另被告提交的左*方的2000年7月至2001年11月工資表,其辯稱該款為經濟補償,但因該表中明確寫有退養兩字,應認定為左*方的退養工資,亦證明雙方并未解除勞動合同。
故被告的辯稱理由不成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條規定,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滿10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規定:“根據勞動法第二十條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未簽訂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雙方之間存在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并以原勞動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從此案中可以看出原告的丈夫在被告處已工作30多年,且被告未舉出與左*方所簽訂的勞動合同,應視為被告與左*方存在有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關系。
因此左*方病故后,原告要求被告給付喪葬費、撫恤金及遺屬補助金的理由合法正當。**公司上訴主張與吳*云的丈夫左*方解除了勞動合同關系,針對該主張**機械公司雖提供了相關證據,但不足以充分證明雙方的勞動關系已解除,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判決并無不當。
安陽中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430元,由上訴人安陽市**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負擔。(以上文中均為化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的房屋能再次抵押嗎
2020-11-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哪些機關組成人員
2020-11-20雙方都是華僑能在中國離婚嗎
2021-03-13沒離的婚姻要多久才自動無效
2021-03-26專利權人是單位還是發明人有什么界定
2020-11-30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
2021-01-20私刻公章構成表見代理嗎
2021-01-24什么情況不用贍養父親
2021-02-11在執行協議上確實還不上債怎么辦
2020-12-09物保人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
2020-11-10找中介買房注意哪些事項
2020-11-10房地產中介的收費標準
2020-12-11夫妻唯一住房能執行嗎
2021-01-26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哪些不同?
2020-11-08離退休不滿5年能解除合同嗎
2021-01-31試用期離職一直不批怎么辦
2021-03-21勞動糾紛多長時間內能去仲裁
2020-11-24雇主責任險保險合同
2020-12-15保險公司需要重新理賠嗎
2020-11-16交通事故不理賠情形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