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和程序
勞動合同解除是指勞動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具備一定條件時,因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關系消滅的法律行為。
勞動合同的解除包括法定解除、協商解除和約定解除。勞動者可以通過這3種方式解除勞動合同,但在實際操作中應當注意不同解除方式的條件和程序,避免因此引發勞動爭議。本文就對勞動者解除合同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介紹。
一、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出現法定解除合同情形,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勞動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勞動者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辭職權:我國《勞動法》第31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復函》(勞辦發[1995]324號)規定:“勞動者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既是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勞動者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無需征得用人單位的同意.超過30日,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辦理解除勞動合同的手續,用人單位應予以辦理。”這是《勞動法》賦予勞動者自主選擇職業的權利,是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通常稱之為“辭職權”。勞動者行使辭職權時,只要提前30天書面通知即可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無需經過用人單位同意30天期滿勞動合同正式解除。
勞動者行使辭職權時應當注意兩點:一是如果勞動合同約定了違約金,或用人單位支付了培訓費等,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按約定承擔賠償責任;二是提前通知的日期要符合法律規定,否則用人單位可不同意解除勞動合同。
2、特別解除權:《勞動法》第3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內的;(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五)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判斷不作為是否成立
2021-01-05福州律師收費標準
2021-02-19散播公民隱私如何處理
2020-11-11同一當事人的兩種違法行為,可以分別立案嗎
2021-01-11按揭批不下來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25丈夫去世公公的遺產可否繼承
2021-03-06房產中的公攤面積怎么算
2020-12-14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建筑工程保險的被保險人
2020-12-13期外出險 保險公司賠不賠
2021-02-25比較保證保險合同與保證擔保合同
2020-12-10外資保險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進行交易嗎
2021-03-17100萬三者險撞死人賠多少
2020-11-30轎車自燃保險公司及時理賠商家代位求償
2020-11-30內部承包合同有何效力
2021-02-12村委會是不是確認土地承包無效的主體
2021-02-09私房補交土地出讓金是賣方交嗎
2020-11-11劃撥土地出讓金如何計算
2021-01-10土地轉包和轉讓有什么不一樣
2021-01-23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的概念是什么,農民不愿意土地托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