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間借款合同的效力,《民法通則》、原《經濟合同法》、《借款合同條例》等法律法規均未作明確規定。然而,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中對企業間借貸問題一直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即認定其無效。對此,相關司法解釋和行政法規已得到明確確認。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如何處理企業貸款合同借款人逾期不償還貸款問題的批復》(發府[1996]15號)中明確規定:“企業貸款合同違反相關財務規定,屬于無效合同。中國人民銀行1996年6月28日發布的《貸款通則》也明確規定借款人應為金融機構(第21條). < / 《合同法》也沒有對企業間貸款效力的確定作出明確規定。根據該法第52條關于合同無效的規定,當合同被明確確認無效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欺詐或脅迫的方式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方的利益,并以合法形式予以掩蓋只有在下列五種情形之一的情況下,合同才視為無效:目的非法、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如果應用上述規定確定企業貸款合同的效力,則只能涉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目前,法律、行政法規中沒有禁止企業間借貸的強制性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貸款一般原則僅為行政法規,不能作為確定企業貸款有效性的依據。因此,企業貸款合同不能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為由被視為無效。因此,如果企業之間的貸款合同被視為無效,則只能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為依據。然而,總體而言,企業間借貸問題與損害社會和公共利益關系不大。因此,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認定企業貸款合同無效是牽強的。雖然這些規定是在《合同法》實施之前制定和實施的,但它們與《合同法》沒有根本沖突。因此,它們在正式廢除之前應該仍然有效。因此,無論如何看待民間借貸問題,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企業借貸合同無效都是一種必然選擇。然而,從以上分析來看,法律的適用存在障礙。對此,我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國務院盡快將貸款通則升格為行政法規,或者制定新的禁止企業間貸款的行政法規。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應當明確制定新的司法解釋,明確確定處理企業間貸款合同法律效力應適用的法律規定和原則規則,,更好地指導各級法院依法辦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公司應該給交保險嗎
2020-12-14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討回債務
2020-11-12經常拖工資可以離職嗎
2021-02-16民法宣告失蹤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25車禍后賠償流程
2021-03-26崗位編制取消員工,調崗員工不同意如何處理
2021-01-30怎么認定廠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勞動合同和退休返聘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0-11-22實習期不給工資能告單位嗎
2020-12-15破產重整怎么拿到工資
2021-01-30發生勞動爭議應該怎么辦
2020-12-01離婚如何分割人壽保險金
2020-11-16什么是人壽保險,投保壽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2旅游意外險保單索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20承擔產品責任有哪些主要方式
2021-02-17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1-03-14如何理解一切險保險合同
2020-11-23汽車車身險的保險責任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0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處理
2021-03-11什么人可以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