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后財產返還的處理主要在《民法通則》第61條和《合同法》第58條和第59條中規定。《民法通則》第61條: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遭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雙方均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應當在收回雙方取得的財產時,返還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解除后,因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不可能或者沒有必要退貨的,給予折扣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第五十九條:“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所得財產應當返還國家或者集體、第三人。“但是,這些規定過于簡單和粗心,處理許多具體情況的依據也不明確。關鍵原因是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后,對退貨索賠的性質沒有規定。
II。合同無效或撤銷后的返還請求權性質分析
合同無效或撤銷后的返還請求權性質包括基于債權和基于財產的不當得利,以銷售合同為例,二者的區別在于:(一)所有權返還屬于物權保護方式,不當得利屬于債權保護方式。物權高于債權,所有權返還請求權具有較強的效力。主要表現為所售貨物已被第三方合法取得或買方破產(中國沒有個人破產制度,對個人而言,這意味著他無法償還所有的債權)。(二)返還的范圍不同。返還不當得利的范圍因占有人是否善意而有所不同。如果占有人是善意的,他將返還現有權益;如果他不是善意的(惡意的),他將返還獲得的利益和果實(相當于侵權)。合理所有權的歸還范圍是指歸還,這取決于交付時的財產數額,包括果實。除了債權人要求恢復對原物的占有權外,從利益的角度要求恢復不當得利對其有利。雖然在歸還時應考慮占有人的善意和惡意,但不當得利歸還的范圍更廣。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認為,物權行為不取決于原因行為是否成立或有效,而獨立存在。原因行為的失敗、無效或撤銷不影響物權行為。“錯誤交付也是有效的。”(**尼日利亞)因此,如果債權法無效或被取消,原財產所有人不恢復物權,只能對占有人提起不當得利訴訟,而不能對財產提出索賠。批評物權法理論的原因之一是,當出賣人為第三人合法取得財產或買受人破產時,出賣人喪失了要求返還財產的權利,只能獲得僅限于破產財產的債權——不當得利債權,不當得利與物權相比不具有排他性和支配性,不利于出賣人的保護,但有利于買受人。然而,這些批評忽視了買方只能根據支付的對價(金錢一般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享有債權返還的要求。賣方利益的保護并不弱于買方利益的保護(當買方有能力支付時,更有利)但只有加強對第三人的保護,才能使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更加平衡。
一般認為,法律禁止絕對無效的合同,因此所有權的轉讓無效。所有權的轉讓必須具有法律效力理性基礎是一般邏輯推理的結果,但我們不應僅從邏輯上考慮,還應考慮絕對無效合同的返還請求的性質是基于物權的原始物的返還,而相對無效合同的返還請求的性質是以物權為基礎的。債權的不當得利。這種區分在實踐中是不必要的。即使流通的貨物被禁止或限制,也可以由相關部門購買,將其轉換為債權,否則對其他債權人不公平。如果需要收取,也不會有反傾銷問題因此,返還請求權的性質應當是基于債權的不當得利(當有償付能力時,應當優先返還原貨物,但不限于返還原貨物)從這一結論出發,結合誠實信用原則,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三條處理無效合同的原則。
綜上所述,無效合同的內容主要是在民法通則和其中的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無效后,雙方需要根據雙方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雙方在處理無效合同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處理原則。如果您對合同的無效不了解或有其他法律知識,小編建議您可以請登錄我們的法律惡霸網站進行進一步討論,在線律師將為您提供問題的詳細答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安全事故罪與他罪區別
2021-01-09交通事故中被起訴的對象是誰
2020-11-14假釋考驗期多久
2020-11-20涉外民事訴訟中的涉外因素是指什么
2021-01-20合同保全有沒有撤銷權
2020-11-10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競業禁止補償金標準是什么
2020-12-23私人老板欠工資如何要
2020-12-16北京在職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如何處罰
2021-01-30保證保險合同糾紛能否先訴保險人
2021-01-30買汽車保險時如何投保更安全
2021-02-05兩妻爭保險金受益權:誰能收益
2021-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2-05商業車險二次費改的正式落地實施
2021-02-26如何防范保險理賠糾紛
2020-11-20土地出讓合同中會注明耕地嗎
2021-01-15農民土地轉讓私底下簽訂協議可以嗎
2020-11-25“違建”面臨拆遷時真的沒有任何辦法嗎
2020-12-16如何認定是被安置人
2021-02-16拆遷補償陷阱有哪些及怎樣多分補償款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