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事人未行使撤銷權的后果是什么?《合同法》第5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未行使撤銷權;
(2)享有撤銷權的一方在知道撤銷原因后,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消滅。撤銷權因排除期的過去而消滅。所謂排除期就是權利的法定存續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力就是由于這一期間的過去而產生的。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撤銷權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的消滅是對撤銷權的排除期的規定。本規定與《關于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三條規定的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相一致,當事人自成立之日起一年以上申請變更或者撤銷,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的,排除期為一年。但是,應該清楚的是,開始時間是不同的。《合同法》規定“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司法解釋規定“自自成立之日起”。該條款明確規定,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持有人行使撤銷權的除外期限為自撤銷權持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如果取消權持有人在1年內未行使取消權,取消權將被取消,可撤銷合同將絕對有效。當事人在知道撤銷理由后,明確放棄撤銷權。在上述除外責任期間,當事人在知道撤銷原因后,未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但明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快遞”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當事人知道撤銷原因后,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在上述除外責任期間,如果當事人知道撤銷的原因,沒有明確放棄撤銷權,而是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則撤銷權消滅。撤銷權的行使
所謂撤銷權,是指具有撤銷權的人根據其單方面的意思使合同和其他法律行為追溯消失的權利。關于撤銷權的性質,學者們普遍認為它屬于形成權,即根據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可以產生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可撤銷合同一旦被撤銷,將具有追溯效力,因此合同從一開始就不生效。在可撤銷合同中行使撤銷權時,應遵循以下規則:
1。行使撤銷權的主體應當具備資格。本法的目的是保護因合同中的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欺詐、脅迫、利用他人危險等而導致利益受損的一方。因此,行使撤銷權的主體應當是表達錯誤或瑕疵意思的一方,即存在重大誤解的一方(一方為主體,有時為雙方),因明顯不公平的合同利益而遭受嚴重損害的一方,以及被欺騙、脅迫和處于危險中的一方。撤銷權的行使對象應當是合法的。也就是說,必須是《合同法》第54條規定的幾種合同: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明顯不公平的合同(訂立時)、一方以欺詐、脅迫或利用他人危險違背對方真實意圖而訂立的合同。此外,雙方不得行使撤銷權。撤銷權的行使方式應當適當。我國《合同法》第54條與《民法通則》第59條相一致,即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這不同于撤銷權持有人在德國和日本等國外通過向對方當事人表達其意圖而行使的撤銷權。根據我國法律,撤銷權的行使應以訴訟或仲裁的形式進行,直接向對方當事人表達意思不具有行使撤銷權的效力。撤銷權的行使應當在法定期限內進行。《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行使撤銷權的一方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撤銷權。否則,法律不予以保護,可撤銷合同仍應為有效合同。
III.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
客觀要件:
<1)債權人必須對債務人享有有效的債權。這是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前提和基礎。需要澄清的問題是,能夠行使撤銷權的債權是否一定已經到了還款期?不同的國家在立法和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最高法院認為,人民法院在審查撤銷權是否成立時,可以適當放寬構成要件,而不要求債務履行期必須屆滿。(2)債務人已經實施了某些財產處分行為,具有法律效力。一般刑罰可分為事實刑和法定刑。這里只指法律處分,因為可以成為撤銷權客體的只能是一種法律行為,也僅限于債權行為。物權法是否可以撤銷,目前存在爭議。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已發生法律效力。如果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不成立或無效,或者是法律上無效的行為,債權人無需對這些行為行使撤銷權。(3)債務人對財產的處分必須損害債權人的權利,這可能使債權人的權利難以或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是債權人撤銷權構成的重要標準。債務人財力雄厚,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權的,即使債務人實施減持財產的處分,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
主觀要求:債務人與第三人進行有償民事法律行為時,一定有惡意。債務人因第三人不支付對價而實施無償行為,即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的,可以推定債務人的行為是為了減少其責任財產,并具有損害債權的主觀故意(這種推定在法律上稱為惡意推定)除非債務人能夠證明其行為沒有危及債權的實現,否則應推翻這一推定。在有償行為的情況下,一般有兩種主張:理想主義和**主義,即如何判斷債務人和第三方的惡意。概念主義認為,債務人的惡意意味著債務人可能不具備履行其行為的財務能力,這對債權是有害的。債務人有一定的觀點認為沒有必要欺詐;債務人認為,我們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解,還要主觀上有欺騙他人的意圖,即有欺騙債權人的意圖
我國合同法基本上采用理想主義,對于債務人的惡意,只要證明債務人有“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足以說明它有主觀惡意。對于受讓人的惡意,一般只需要證明其知道明顯的“低價”,而不是要求其知道其對債權人造成了損害,更不用說第三方是否有故意損害債權人的意圖,或者是否與債務人惡意串通
IV.可撤銷合同的解除權因下列情形而消滅:
1。取消權應因排除期的過去而消滅,所謂排除期是權利的法定存續期,是指取消權利的法律效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信用卡違約金可以減免嗎
2020-11-24附條件的租賃合同能隨意解除嗎
2020-11-30交通事故死亡索賠訴訟要什么時候起訴
2021-01-14變更小孩監護人必須滿足的條件
2021-01-05我國法律規定的禁止的婚姻行為有哪些
2020-12-18工傷賠償與交通賠償有抵觸嗎
2021-02-26如何確定交通事故管轄法院,交通事故上訴的程序
2021-02-10政府回購房可以贈與他人嗎,政府回購房如何贈與他人
2021-01-04出車禍意外死亡意外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3-23公共交通意外險的保險待遇
2021-01-22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保險合同能變更嗎 如何變更保險合同
2021-01-222020人身意外保險死亡賠償有多少錢
2021-02-12外資保險公司可以依法經營分出保險業務嗎
2021-02-16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保險法定受益人具體是指哪些人員
2020-12-19中國的保險法律制度
2020-12-24什么是自留地
2021-01-05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耕地保護
2021-02-20政府出讓土地可以拆遷嗎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