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原告自2001年11月經人介紹到被告某公司工作,雙方并簽訂了為期1年的勞動合同,但未依法辦理各項社會保險。2002年12月24日原告在正常操作機械的過程中,因機械故障導致右肢嚴重受傷,后經住院手術治療。原告受傷后,被告一直沒有為原告申報工傷,2004年7月原告右肢所受損傷經該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作出受傷致殘程度鑒定為六級的結論。原告在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被不予受理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立即給付醫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工傷津貼及傷殘撫恤金等合計人民幣173427元;案件訴訟費由被告負擔。被告辯稱:原告在其損傷未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情況下,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按工傷保險待遇標準對其進行賠償,不屬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范圍,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裁判要點]法院經公開審理后認為,工傷認定和工傷等級鑒定是處理工傷勞動爭議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條件。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因此工傷認定屬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人民法院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中無權對勞動者是否構成工傷作出認定,也無權改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結論。本案中,原告右肢受傷屬實,但其在未對該損傷是否屬工傷進行認定的情況下,即以工傷爭議賠償為由向本院起訴,要求被告某公司給予工傷保險待遇,不符合我國法律所規定的起訴條件,原告可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據此,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四)項的規定,駁回原告的起訴。一審宣判后,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評析]一、本案引出的問題法院對該案的處理結果是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其依據是原告在對自己右肢所受損傷是否屬工傷未經鑒定以及仲裁部門不予受理的情況下,即向法院起訴要求用人單位給予工傷保險待遇,不符合我國民訴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條件。本案由此引出以下兩個問題:1、受傷職工在未經工傷認定的情況下,能否直接以勞動爭議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筆者認為,工傷認定和工傷等級鑒定是處理工傷勞動爭議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條件。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可見工傷認定屬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它是一種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中無權對勞動者是否構成工傷作出認定,也無權改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結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司法權不干預行政權。因此,受傷職工在未經工傷認定的情況下,以勞動爭議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2、因受傷職工未經工傷認定而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部門以其申訴材料不齊全為由不予受理,能否視為仲裁部門已對該勞動爭議作出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民事案件審判質量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明確:“對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或決定、裁決的,可視為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已對該勞動爭議作出處理,當事人對該不予受理的通知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三、四條的規定,勞動仲裁部門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通知可視為仲裁部門已對該勞動爭議作出處理的是指,當事人申請仲裁的事項不屬于勞動爭議、仲裁申請超過期限以及申請仲裁的主體不適格三種情形。本案中,原告在未經工傷認定的情況下,僅憑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即向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被仲裁部門以申訴材料不齊全為由而不予受理,筆者認為這不能視為仲裁部門已對該勞動爭議作出處理。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仲裁部門作出不予受理的理由是原告申訴的材料不齊全,說白了就是原告的損傷未經工傷認定,仲裁部門無法對此進行仲裁,何況我們不能人為地對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作擴大理解和運用,把因申訴材料不齊全而不予受理的情形也視為仲裁部門對該勞動爭議作出處理;其次原告在申請仲裁時,即便未經工傷認定,仲裁部門也應在開庭前委托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3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認定為工傷的決定。逾期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沒有作出決定的,可視為委托不成,仲裁部門可以以證據不足為由,徑行駁回申訴。這也符合我國設立勞動仲裁制度的目的。否則,當事人不管是在什么狀況下,為了向法院起訴而將仲裁程序草草走過場,那當然是有悖勞動仲裁立法的精神,也應為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所不應支持的。二、對本案的理性思考本案原告的起訴被駁回,毫無疑問那原告到底應采取何種途徑來進行自我救濟呢?是行政的,還是民事的?這是法官和當事人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在審理此案的過程中,筆者也曾打算從充分保護勞動者、同情弱者的角度出發,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試圖以民事的方式對原告予以司法救濟。但筆者又深知,中國的法官不造法,必須嚴格依法辦案。對此案的審理,筆者曾聯想能否比照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審理方法,即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由法官根據原告所舉其他證據的情況直接對其所受損傷是否為工傷進行確認并進而作出實體處理。因為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也涉及到對雙方當事人事故責任認定的問題,交警部門雖對事故進行認定,但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事故認定結論僅作為一種證據使用,對認定不當或沒有認定的,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舉證情況而直接作出裁決,也就是說,事故是否經過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并非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必備條件。但仔細想來,這兩類案件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適用的是過錯原則,法官可以根據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自行作出責任認定;而工傷爭議賠償案件屬勞動爭議案件,盡管它也屬侵權賠償案件的范圍,但它并不適用過錯原則,如果受傷職工因用人單位的原因未經工傷認定,是不能以用人單位未履行工傷認定申請義務而存有過錯為由,讓法官采信其訴訟主張的;況且,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以及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規定,受傷職工作為原告主張要求用人單位給予工傷保險待遇時,他應向法庭提交其損傷已屬工傷的證據,在此情況下法院才能依法作出是否支持其訴訟主張的裁決。顯然,本案的原告在目前的情況下是無法通過民事途徑對自己所受損傷進行救濟。但基于前文的分析,工傷認定屬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職責和權限,無論是《工傷保險條例》還是《工傷認定辦法》對用人單位或職工就發生工傷事故后應如何進行工傷認定申請以及用人單位未履行工傷認定申請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等都有明確規定。因此筆者建議受傷職工在發生工傷事故后,也應積極、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對認定不服的,依法進行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通過行政途徑來自行救濟當然,若對仲裁結果不服,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因為法院具有最終司法裁決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合同范本
2021-01-27法律中規定的拘役最高刑期是多久
2021-02-15商標侵權如何處罰,處罰方式有哪些
2021-01-26解除抵押需要擔保公司出面嗎
2021-02-23關于企業股份制改造
2020-11-17應該怎么申辦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
2020-11-08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條件有哪些
2020-12-06村委會有權“出租”集體林地嗎
2020-12-30企業關閉分流可以解除合同不走嗎
2020-11-25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0按天計算報酬是否是勞動關系
2020-12-23玩忽職守導致公司受損被辭退怎么維權
2020-12-28被辭退會影響找工作嗎
2021-02-24投資型保險購買注意事項
2021-01-28意外險報銷的流程是什么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9如何申請飛機延誤賠償
2020-11-13人身保險合同的構成要件
2021-02-26旅游費含保險受傷有沒有理賠
2021-03-25保險合同成立
2020-11-23本案已經獲得侵權人賠償后被保險人能再否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