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處理規則》第二章第四條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分配,勞動人事爭議的賠償責任法有何規定,當事人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由發包人控制和管理的,發包人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沒有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不利后果。仲裁委員會應當向當事人說明提供證據的條件和法律后果,并告知當事人在履行合同發生爭議時,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積極、誠實地提供證據,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應當對合同成立并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有爭議的,請求變更、解除、終止合同的一方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有義務履行的一方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主張中斷或者中止仲裁時效的,應當對造成中斷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第八條因用人單位的解聘、開除、辭退決定發生爭議的,解除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工作年限等,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證據有異議或者否認的,用人單位應當對所依據的事實、法律、法規、規章承擔舉證責任,勞動者應當提供相應的反駁證據第九條法律、法規或者本規則規定的證明責任不能確定的,仲裁委員會可以根據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合理確定證明責任,第十條在仲裁過程中,考慮到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能力等因素,一方當事人明確承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的,另一方當事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的,不需要舉證,經仲裁員充分說明和詢問,仍不明確承認或者否認的,視為承認事實當事人委托代理人參加仲裁的,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是,代理人未經特別授權承認事實,直接導致對方仲裁請求被承認的;當事人一方出席但不拒絕承認其代理人的,在仲裁庭辯論結束前撤回承認并征得對方同意的,視為承認當事人,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是在脅迫或者重大誤解下作出的,與事實不符的,另一方當事人不應免除舉證責任,我國現行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標準可以在“明顯優勢”的基礎上界定為“明顯優勢”。對同一事實的雙方當事人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證據進行判斷,這一判斷標準就是“主導證據規則”。這一規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部分法官至今仍未完全理解和正確使用。最高人民法院總結了以往審判實踐中盲目追求“客觀真實”的教訓。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七十三條中規定,當事人對同一事實提供相反證據,但沒有充分的根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的證據。用有力的證據來證實證據。根據這一解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可以界定為“明顯優勢”。法院對同一事實雙方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證據,按照“明顯優勢”進行判斷,稱為“優勢證據規則”,其內涵是“優勢證據規則”,又稱為“極有可能優勢證據規則”。也就是說,當證據表明被證明事實存在的可能性明顯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時,法官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斷,排除疑點。即使不能完全排除相反的可能性,法官也可以根據現有證據的重要性,認定被證明的事實是存在的。對高級證據的要求是訴訟公正的保障。法官根據證據認定的事實狀態只是真實狀態的一種形式,而符合案件原意的事實狀態才是真實狀態。法官在終審判決中認定的事實應當盡可能接近案件的客觀現實,最理想的狀態是二者完全一致。錯誤越小,裁判就越公平。錯誤越大,就越不公平。長期以來,我國訴訟法學界一直把“實質真實”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明目標。相信只有這樣認定事實,判決結果才是公正的。雖然程序正義從本質上要求案件事實的原貌得到完整真實的再現,法官也希望形式真實和實質真實之間沒有錯誤,但這種愿望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求法官向法院查明“絕對真相”是不現實的。由于法官確認的事實是以法律機制或事實邏輯為基礎的,不受當事人所感知的實際過程的制約。因此,證據優勢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被證明事實的再現狀態與事實狀態的一致程度。當證據不能充分證明真實狀態確實發生時,法官只能根據證據所反映的事物發展的大概率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此時,形式真實與實質真實可能并不一致甚至對立,但在此前提下,按照上級證據的要求認定需要證明的事實才是訴訟公正的真正體現。如果法官盲目追求客觀真實,必須放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按照職權深入調查取證。相反,它使訴訟過程的結果不公主導證據規則是追求訴訟效率的必然結果,當事人將訴訟糾紛的解決視為交易關系的延續。其目的是在法律手段的幫助下,盡快、最大限度地歸還其合法權益。如果不注意訴訟中各主體行為的速度和效率,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就不能及時恢復正常,背離了訴訟目的。在長期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下,法院將國家經濟控制的角色延伸到民事訴訟中,過分關注民事案件的社會公共利益,盲目追求過高的證明要求,使案件事實人為復雜,難以確認。比如,為了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有的律師在每次開庭時都申請補充提交新的證據,這樣案件的審理就可以無限期延長或中止。導致審判周期長,訴訟效率低。隨著糾紛不斷向法院提起訴訟,大量社會資源長期處于靜止狀態,影響了經濟秩序的正常高效運行。舉證要求的高低與案件事實不清的數量成正比。追求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目的,但決不能犧牲訴訟效率。再者,法官對事實的判斷和審查受到審判限度的制約,不可能長期探究客觀事實。確立優勢證據證明要求后,一旦證據具有明顯優勢,就可以及時結束證明活動,確保公正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形成辦案多、辦案快、辦案好的良性循環機制,穩定民事法律關系,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行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最重要的是為我們的訴求提供證據,用事實證明。此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使不安抗辯權有何效力
2021-02-26土地轉包合同范本是什么樣的
2021-02-22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員能否認定為工傷
2021-01-23第三方支付是怎樣的
2020-11-12破產后債權人拿不到錢怎么辦
2021-03-09如何行使合同解除權
2021-02-22房屋不動產房貸沒結清怎么辦贈與
2020-11-16交通事故的賠償調解程序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5公證處公證保全時要拍視頻嗎
2021-03-18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021-02-06代理合同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
2020-11-24私生子繼承遺產的份額是多少
2020-12-15暑托班小朋友受傷了家長要求賠償怎么辦
2021-02-25房產贈與給子女的契稅怎么計算
2020-12-30簽訂的就業協議可以約定違約金嗎
2021-03-26企業分立合并后需要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09放假多久算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4勞動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02產品責任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5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設立保險公司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