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協議,是指代持股份、代享股權的委托協議。代理持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真正的投資者不愿意披露自己的身份,也可能是為了避免操作中的關聯交易,找他人代為持股,或是為了規避國家法律對某些行業持股上限的限制,或是一些公司對股東身份有特殊要求。但是,無論目的是什么,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都必須訂立持股協議
近代以來,法學家在關注個人和社會的基礎上,將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在商法領域,基于商業活動自由或交易安全的考慮,逐漸區分了私法和公法兩個概念。在探討股權性質和實踐中,我們也面臨著區分不同類型的法律關系以確定最終法律效力的問題。在分析其具體法律關系之前,應該說代持股權的效力是不確定的,代持股權的法律關系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實際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二是實際股東、名義股東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三是實際股東、名義股東與公司外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第一種關系只涉及兩個人,屬于屬人法的范疇。因此,如果二者存在爭議,只要能夠證明二者之間存在關系,實際股東的出資至少應從債權的角度予以確認。但問題是,對于實際股東而言,股權往往比資產生成所產生的債權更為重要。在實際股東請求確認股東身份的問題上,有人認為應將其視為股權持有合同的約定。如果合同中明確規定實際股東為真實股東,享有
股東權益,并承擔相應的股東義務和責任,則應認定實際股東為真實股東。但筆者認為,雖然實際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關系是基于對公司穩定性的綜合考慮,但對第二種法律關系的考慮成為必然。因此,如果實際股東隱瞞身份,名義股東按照實際股東的意愿行使權利,以維護公司法律關系的穩定,保護其他股東的利益,當公司和其他股東不知道實際股東的權利時,不鼓勵確認實際股東的身份。如果實際股東通過名義股東匿名,但公司和其他股東知道實際股東的存在,實際股東直接行使
股東權利,承擔股東責任。本案中,公司因其他股東知情而喪失了維護公司穩定的抗辯權,實際股東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事務后,公司不得否認實際股東的人格,但也應從維護公司穩定的角度,承認實際股東為真正的股東。由于我國尚未納入“代理”或“持股”的概念,法院在處理類似糾紛時應要求公司將實際
股東變更為注冊股東。在第三種法律關系中,保護物權人與善意第三人是一對矛盾。在這個信息紛繁復雜的世界里,交易者幾乎不可能在公司登記之外發掘隱名股東,這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護。因此,現代民法理論確立了善意取得、善意第三人保護、表見代理等民法基本原則。因此,名義股東擅自轉讓股權時,實際股東無權以名義股東未經其同意為由進行抗辯。同樣,名義股東因虛假出資或者其他原因被要求承擔股東責任時,無權以其不是實際股東為由進行抗辯。另外,當第三人有正當理由不知道工商登記的內容,并以實際股東為股東時,實際股東不得以未登記股東為理由進行抗辯當然,如果匿名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例如,有的是為了使外國公司或個人能夠代表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公司或個人的股份,有的是為了逃避法律對數量和行業的限制,有的是為了獲得稅收優惠。根據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違反法律規定是無效的,因此隱名股東的資格不能得到法律的承認。2004年10月,**陽保集團與復旦大學合作成立復旦太平洋金融學院,**集團收到保監會的整改通知。為此**集團與**實德投資有限公司作出了相關代理持股安排。但筆者認為,由于**集團規避了《保險法》中“保險公司不得投資非保險行業”的相關規定,這一代股權安排很難得到法律上的確認早在《人民法院判例選編》和《中國審判案件概要》中,上海地方法院就審理過幾起涉及股東權利確認的案件,雖然實際股東因出資持有所謂的內部“股東證”,或簽署公司章程并出席股東大會,但最終,因未履行工商登記手續或實質上未完成其他股東身份證明程序的法律規定,最終敗訴。可以看出,幾年前,上海地區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往往將主義和形式主義登記在案,作為一種處理股權的方式,代持股權無疑將繼續存在,即使現階段操作結果仍不得而知,即使這樣的糾紛和訴訟還在繼續。有鑒于此,希望中國有關最高立法和司法機關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或司法解釋,為規范股權持有的運作提供權威依據,編輯在此提醒大家,要更加重視股權的歸屬問題;目前信托投資公司多采用職工持股,代為持股的方式較多,操作較為靈活。欲了解更多法律知識,請前往律霸進行專業咨詢